本《中國哲學史》教材的內容包括十大模塊:先秦儒家哲學,先秦道、墨、名、法、陰陽、兵諸家哲學,秦漢哲學,魏晉玄學與佛教哲學,隋唐佛學與儒學,北宋五子的理學,南宋的理學與心學,明代的心學與氣學,晚明與清代哲學,近現代中國哲學。每個模塊為一章。第一章包括:中國哲學的起源與五經的哲學話語、孔子的哲學、郭店簡與子思的哲學、孟子的
認知負荷理論是為教育心理學和教學設計領域中最受歡迎的理論之一,近年來,對認知負荷的研究逐漸升溫,認知負荷理論相關的問題已成為國際教育技術研究的熱點。本書稿共有五章,第一章系統(tǒng)闡述認知負荷概念、理論基礎、類別、結構模型、效應、測量及國內外對認知負荷理論研究述評等,第二章圍繞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介紹其興起及提出、理論基礎、假
繼《論語通解》和《大學通解》之后,《中庸通解》是四書通解當中的第三本。歷來解讀《中庸》,很少有基于天人合一的中華文化觀念,結合人的身心生理、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的現實來貫通論述。本書的特點就是基于中華文化儒、墨、道、法、醫(yī)等各家學說共通的宗旨,融匯于生活常識中解讀,使晦澀難懂或者是高妙難行的經典概念,化為可以為大眾理解和
用新視角、新方法系統(tǒng)搜集、整理山東神話傳說及口頭文學資源,記錄當下鮮活的口頭傳統(tǒng)講述行為,對各地的特色神話傳說進行整體呈現,研究對神話傳說資源進行雙創(chuàng)的經驗和教訓。專注于對山東省不同地域個案的研究,考察神話傳說在多種場景,包括遺產旅游建設與開發(fā)、導游的口頭講述、戲曲表演、儀式節(jié)慶、日常生活等中的表現,歸納神話傳說在時代
詮釋學是發(fā)掘中華傳統(tǒng)經典文獻哲學價值的關鍵所在。本書首先以歷史學與哲學相結合,解決了中國哲學的學理問題,并梳理出中國哲學的八個學理,提出“中國效度”與“哲學效度”相結合是中國哲學最為根本的學理;诖艘姡髡咭浴岸Y義”這一經學哲學性內容為視域與根柢,通過闡發(fā)“述古”“周文軸心”等觀念,確立了中國哲學研究的“中國效度”;
《論語》從本質上說,是一部關于國家治理的學說,孔子的思想是超越當時的時代和制度的。對于我們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依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本書著重于對《論語》原著的深度辨析。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治國之道,著重從治國樣板、治國模式、治國方略、治國之策、治國寶典等五個方面,對孔子的“治國之道”進行了辨正和辨析,以說明
本書共分六個部分,分別從“與時俱進”“文化傳承”“自身建設”“創(chuàng)新發(fā)展”“時代價值”“全球視野”等角度思考道教的定位、建設和價值。是作者近年來的思考的集合。其中,前面四個章節(jié),建立在“當代道教研究”叢書的基礎之上,討論了道教的中國化之路,道教的自然和生態(tài)倫理、道教人才及道風建設,以及宮觀管理和戒律建設。后兩個章節(jié),主要
本書包括四大板塊,了解真實的自己,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自我意識、自我形象、真實自我的建立);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建立和諧的人際溝通,建構自己的個人角色和社會角色);避免親密關系里的騙局和傷害(面對親密關系中的傷害應如何面對及解決方法);校園、職場等社會環(huán)境中的自我保護(如何避免學習、工作環(huán)境中傷害的發(fā)生,及面對傷害時應
本書立足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經典《道德經》,針對企業(yè)家自身成長與企業(yè)基業(yè)長青的現實需求,按照道、德、法、術、勢五個維度,對建設企業(yè)組織以及促進個人成長的智慧進行了深入透徹的闡釋,并結合實例,對一些實際方法進行了生動的講解和展示,非常方便讀者學以致用。五個維度中,若用“無”和“有”來看,道屬于無的層面,隱而不顯,但無
這是一部解說陽明心學名言名句的通俗讀物,正文分為六篇,每篇選取15至20句,每句設原文、出處、簡注、今譯、背景、解說六要素。正文之前,選錄了作者的一篇論述王陽明生平事功及其良知心學的文章作為“導論”,使讀者對王陽明與陽明心學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正文之后附錄了張宏敏編輯的《王陽明大事件年表》和《陽明心學入門書目》,可以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