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運用文獻語言學方法對黑水城出土藏傳佛教后弘期早期法本西夏文《解釋道果語錄金剛句記》卷一進行錄文、釋讀和校勘,嘗試整理該文本所涉詞語的藏、夏對譯關系,對探索譯自藏文的西夏文“道果”法文獻的研讀方法進行了實踐。進一步佐證了元明時期中原所傳藏傳佛教“道果”法早期法本與西夏的淵源關系,堪為研究西夏所傳藏傳佛教的總體面貌以及
本書在佛教中國化的大背景下,以方法論為視角,以辯證思維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僧肇“中道思維”與“即體即用”思維的形成進路、理論形態(tài)與核心特征,研究僧肇對般若中觀學辯證思維、中國古代哲學辯證思維融合轉換的原因、路徑與內容,揭示佛教中國化的某些理論特點以及僧肇辯證思維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
本書廣泛引用原始族群的材料,梳爬學界相關理論成果,破立結合,在批判與繼承前輩學者觀點的同時,以解決問題和解答疑惑為導向,對圖騰崇拜、靈魂崇拜、龍崇拜、自然崇拜和神的起源等現(xiàn)象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討,認為各類原始崇拜都起源于對族群男性英雄祖先的一具再生尸骨的崇拜,在本質上都是對族群男性英雄再生祖先的崇拜。本書觀點新穎,對
本書共分八部分,內容包括:禪與日本藝術、從學禪到學射箭、心靈拉弓、不放箭的放箭、以心傳心、箭術的大道、結束與開始、從箭術到劍道。
本書共五章,內容包括:三皇神話所反映的歷史;五帝神話所反映的歷史;夏初神話所反映的歷史;中西方神話研究述評;古希臘、埃及、蘇美爾和印度神話與其歷史之間的聯(lián)系。
本書是《中國詩人易學與詩學》的續(xù)編。進一步論證易學闡釋學,深化“易學詩學”概念闡發(fā),拓展易學詩學研究范圍,在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視野下,對詩人易學中的心性理論、圣人觀念、倫理思想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考察和現(xiàn)代性反思,討論了詩人思想和詩學的直接關系,特別是對傳統(tǒng)的文道關系進行了理論思考。對劉勰、蘇軾、張載、王安石、曾鞏、李贄、章太炎
道家道教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真道為道教重要道派,為使全真道士和道教信仰者比較全面地了解道教傳統(tǒng)和全真祖風,作者從道教古代經(jīng)典中擇取精華,編成本書。本書分為五部分:第一編”道經(jīng)祖典”,收錄《道德經(jīng)》《太上感應篇》《孝經(jīng)》三篇元典,題重陽立教之初要求必讀之經(jīng)典;第二編“全真薪傳”,收錄王重陽《立教十五論
本冊共收錄了敬日月車祖神科儀4堂,分別為:走梅斬,交吃剩的酒。送打容·交供羊。奈格青·打掃災煞。本書具有重大的資料文獻價值,對搶救苗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本書內容包括:走梅斬·Zoutmeibzhans·交吃剩的酒、送打容·Songxdadyongb·交供羊、奈格青·Naixgiebqingd·打掃災煞。
本書為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組織的以佛學研究為主體的專業(yè)性學術論文匯編。《普陀學刊》第十六輯以觀音信仰的深入研究為特色,分為特稿、觀音信仰的思想和文本基礎研究、觀音菩薩女性化研究、觀音信仰形態(tài)及傳播研究、觀音菩薩圖像研究、其他研究等專題,共收入十九篇文章,反映了學術界近期的動態(tài)成果。本輯收入的論文,包括《菩薩道場、大師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