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作為沿線各行政區(qū)內(nèi)重要的自然人文資源寶庫,自然成為流域沿線方志的重要記述對象。反過來,方志又成為長江流域史地人文社會研究的重要取資對象。本書將長江流域沿線地方所存古籍方志中的史料文獻進行分類匯編出版,包括古跡建筑、經(jīng)濟、學校教育、藝文、風俗等類,總以《長江流域方志類編》為名。全書按長江自西向東的流經(jīng)路線,共收錄沿江
本書稿是中國第六屆黃帝文化學術研討會的研討成果,圍繞“黃帝文化與文明起源”“黃帝文化與民族共同體”“黃帝文化與軍事”“黃帝文化與道教”“黃帝文化與現(xiàn)代性”“黃帝文化與浙江”等六大問題進行專題研討,深入挖掘黃帝文化的時代內(nèi)涵,此次研討會是新時代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背景下對黃帝文化的又一次深入研究與探索。與會專家學者從黃帝傳說
福州摩崖石刻具有厚重的歷史價值和豐富的藝術審美價值。這些石刻主要集中在鼓山、烏石山、于山、冶山及各縣市區(qū),主要記錄了當?shù)貧v史文化與人事活動,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史料,它有力地佐證了福州歷史名城發(fā)展史,生動展現(xiàn)了摩崖石刻作者的文采與書藝。本書共分為8個章節(jié),按照摩崖石刻的內(nèi)容進行分類,包括寫景敘事類、家國情懷類等,主要敘述福
4-7世紀是當下國際學界盛行的研究領域“古代晚期”(LateAntiquity)研究的核心時期。作為該時期地中海世界的核心區(qū)域,拜占庭帝國同樣與這一大時代背景相一致,自身也處于轉(zhuǎn)型的重要時期:帝國由之前以古典希臘文化和羅馬拉丁制度為主的早期帝國向以基督教為中心、以希臘語為官方語言的中期帝國轉(zhuǎn)變。其中,6世紀是該轉(zhuǎn)型的關
他是清末秀才,又學新學、興辦教育免學費, 他是中國尤其早的記者,晚清留著長辮就開始采編, 他為嚴復印過《原富》(《國富論》)的早期版本, 他給還沒崛起的商務印書館支過招, 在他筆下,原來 晚晴時候,從蘇州坐船到上海,需三天兩夜; 《悲慘世界》初譯本居然是蘇曼殊和陳獨秀合譯的; 《晶報》,原來是因為三日一刊,才叫《晶報》
胡如雷先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和隋唐史專家,在中國封建社會形態(tài)、政治史、經(jīng)濟史、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和史學理論研究等方面,特別是在隋唐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建樹。本書為河北師范大學整理老學者文庫之一種,收錄了胡先生生前精品著作、文章,著作方面收錄了《中國封建社會形態(tài)研究》(1979)、《唐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1979)、《李世民傳》(1
縱覽世界文學史,自然主義是繼古典主義、啟蒙主義、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之后最具影響力的文學思潮之一,在19世紀歐洲社會大變革、自然科學大發(fā)展的背景下,文學領域的變革也悄然發(fā)生,自然主義文學初步形成。本書稿以19—20世紀自然主義對英國作家的影響為研究對象,主要運用實證批評、審美批評等方法,在對自然主義影響問題進行詳細考證的
本書稿以漢王朝的興盛為視角,將絲綢之路置于一個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下,深入探究絲綢之路的開通與存續(xù)在促進漢王朝的興盛方面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具體而言,本書充分利用古代文獻、考古資料、外文資料,將絲綢之路置于全球視野之下,探究絲綢之路與漢王朝的互動關系。首先論述漢代絲綢之路開通與變遷的歷史過程,漢王朝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上對河
《青年史學論壇》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主管主辦,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優(yōu)質(zhì)資源而創(chuàng)設的學生學術刊物。作為一本立足社科大的史學著作,《青年史學論壇》倡導“大史學”的理念,鼓勵綜合運用社會科學方法,跨學科、多角度融匯人文社科研究,全面展示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文物博物館學、歷史人類學等學科優(yōu)秀研究成果和
“賽先生閱讀”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和“賽先生”共同打造的原創(chuàng)科普書系,圍繞科學家傳記、科技前沿、科學新知等領域為公眾提供優(yōu)質(zhì)的科普閱讀服務。本書詳細介紹了“現(xiàn)代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的一生,解釋了巴斯德所開展的研究演變的內(nèi)在科學邏輯,并對巴斯德的非議作出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