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洛·梅把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思想介紹到美國,開創(chuàng)了以探討人的存在價值和生存意義為主題的美國存在心理學及人本主義心理學中主張自我選擇的研究取向。他的20余部專著以其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帶給現(xiàn)代人深刻的精神啟示!洞嬖谥l(fā)現(xiàn)》的主題是探討經(jīng)典的存在主義思想與精神分析的關系,具體說是討論克爾凱郭爾、尼采和弗洛伊德等人觀點的
本書是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文學闡釋學的中外話語資源、理論形態(tài)研究與文獻整理”(項目批準號:19ZDA264)的階段性成果。文學闡釋就是對文學意義的追問與建構,也可以說是文學解讀或理解。本書是以中國當代闡釋學理論的最新研究進展為核心參照系,以闡釋的公共有效性為核心范疇,以闡釋文本的梳理和闡釋角度的勾畫為
《闡釋學年鑒(2023年)》主要集中了2023年1月—12月國內(nèi)學術界的闡釋學研究成果。年鑒分為學術成果和學術動態(tài)兩大部分。學術成果部分有哲學闡釋學、文學闡釋學、譯介闡釋學、法學闡釋學四個主體欄目。學術動態(tài)部分分為大事記和著作出版兩個部分。學術動態(tài)主要收錄了2023年度與闡釋學相關的學術活動。著作出版主要收錄2023年
洛采生前著有兩部《形而上學》,在1841年的《形而上學》中,洛采初步構建了一個由“存有論”、“現(xiàn)象論”與“范疇論”構成的形而上學。1879年的《形而上學》則在結構上做出了重大調(diào)整:由“本體論”、“宇宙論”與“心理學”三大部分構成。這三大部分從總體上看都是在為價值奠定形而上學基礎,即本體論基礎、宇宙論基礎和心理學基礎。在
本書以生命成長為中心,重點圍繞職業(yè)、家庭、婚姻、養(yǎng)育等諸多主題進行生命指導,借由“三步覺察”“十大生命勝任力”等思想工具,滋養(yǎng)普通人的生命與精神氣質(zhì)。
本書共分上下兩編:生命教育理論探索;實踐探索——休驗式生命教育活動內(nèi)容選擇和設計范例。主要內(nèi)容包括:生命教育及其價值追求;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教師:生命教育成功的關鍵;生命教育實施路徑與課程設計等。
《真理的意義》是威廉·詹姆士于1909年出版的一部哲學論文集。它是《實用主義》的續(xù)篇,也是一部實用主義的經(jīng)典著作。其中六篇文章是直接針對伯特蘭·羅素和其他人對實用主義的批評而撰寫的,以回應那些關于他是真理問題上的相對主義者、懷疑主義者或不可知論者的指責。詹姆士在這部著作中申明了他在認識論上的實在論立場,為實用主義的真理
本書對生活中的底層大問題進行趣味化的思辨。你的幸福生活依賴于好運氣嗎?到底應該追求成功還是追求安心?知道太多反而會不幸福嗎?人有自由意志嗎?如何克服虛無主義?這些問題也許都曾或多或少地困擾你,沒錯,這些問題也許不簡單,如果在當下找不到答案,我們不妨看看前人哲學家們是如何作答的,我們用不同時期的哲學家以開會的形式,來探討
上至亞里士多德,下至笛卡爾,在他們的著作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先驗論證的個案,不過,康德首先系統(tǒng)地使用先驗論證,現(xiàn)代則復興于斯特勞森。它一般以“何以可能”的追問方式揭示一般經(jīng)驗條件與經(jīng)驗命題或事件之間的先天關系,例如范疇之于經(jīng)驗的先天關系(先驗演繹)和一般性的物理客體與自我意識的經(jīng)驗的先天關系(駁斥唯心論)、概念圖式之于由時空性
大學生生命教育本著從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角度出發(fā),運用了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來進行相關的知識和理論分析。其實踐主要體現(xiàn)在學校教育中,通過課程化和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珍愛生命、健康生活和尊重生命的意識與能力。首先,本書通過文獻查閱明確了國內(nèi)外生命教育以及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nèi)涵與外延。其次,分析了解高校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