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使世界社會主義遭遇嚴重挫折,歷史終結(jié)論、共產(chǎn)主義失敗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甚囂塵上。法國解構(gòu)主義者德里達慨然呼吁“未來不能沒有馬克思”,從解構(gòu)主義的立場出發(fā)為馬克思主義做了有力的辯護,對當代資本主義及其世界霸權(quán)做出尖銳批判。然而,解構(gòu)主義何以“向馬克思致敬”?解構(gòu)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何以可能?如
本書是全國生命教育實驗負責人北師大肖川教授的新作品,由論文、講話、雜記、隨筆、演講、游記、題詞、采訪八個篇章組成,內(nèi)容涉及生命教育的意義、內(nèi)容、方法,生命教育在學校落實的途徑與策略,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yè)成長、挺立的生命姿態(tài)與美好生活等等。作者結(jié)合自己的理性思考與現(xiàn)實生活對生命教育娓娓道來,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生命教育圖景,
“這真是我想要的人生嗎?”每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瞬間可能都曾發(fā)出這樣的疑問。當一個人被推到生命的盡頭,死亡會像鏡子一般映照出這一世的得與失、幸福與遺憾。而生命的悲劇從來不在于人生苦短,而在于沒有活成真正的自己。這是***生死學大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論述生命與活著的一《人間生死書》,多年的臨終關懷工作經(jīng)驗讓她與大衛(wèi)·凱
本書運用唯物史觀的理論和方法,對西方分析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賴特的階級理論進行了系統(tǒng)的批判性研究,對于我們正確地對待西方學者的理論研究成果、了解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狀況和社會政治狀況、推進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本書為2013年第4季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院文庫資助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史”之一種。本書主要涵蓋了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各種馬克思主義形態(tài),包括后現(xiàn)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學的馬克思主義,女權(quán)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后馬克思主義,后現(xiàn)代的文化馬克思主義,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市場社會主義,法國批評主義及最新的社會批判理論思想
“作為一名醫(yī)生,我一直支持‘醫(yī)乃仁術’,我們的第一要務一定是尊重患者的生命,沒有什么可以逾越生命!薄饭疖娭袊矊幆熥o旗手、中國疼痛領域?qū)<、醫(yī)學人文學者路桂軍醫(yī)生首次分享自己21年生命教育的實踐與思考,述說動機來自21年在臨床一線所觸碰的每一個真實可感的生命故事。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從一線接觸的病患案例講起,探討疼
“精神人文主義”是杜維明教授在2014年的一次演講中正式提出的論域。在開展“文明對話”、與各民族的宗教和文化傳統(tǒng)對話的過程中,印度學者巴拉蘇布若門尼(R.Balasubramanian)向杜先生建議,應該把儒學當作一種具有精神性的人文主義,以區(qū)別于世俗的人文主義。受此啟發(fā),杜先生以儒家仁學,尤其是思孟心學的精神價值為核
從古至今,死亡問題不斷地困擾著有死的人類。到底什么是死亡?如果說順天應時的古人對死亡尚有幾分樂天知命的達觀的話,現(xiàn)代社會由于強大的科技力量的支撐,死亡越來越被邊緣化。人們刻意回避死亡、制造死亡禁忌,營造一種沒有死亡和看不見死亡的人生與社會,死亡是什么的問題越來越遠離人們的生活和思考。然而,死亡不會因為人們刻意回避就推遲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哲學使人深刻。”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jié),是研究世界本質(zhì)及其存在、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是一切具體科學特別是社會科學的根基。對于一個普通讀者,如何在精力有限、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掌握必需的哲學知識呢?有鑒于此,我們采取了更為直觀的圖文呈現(xiàn)手法,引入“圖說”理念,上篇“哲學的故事
哲學能否走出象牙塔,進入田野?這是我們在新時代所面臨的一個挑戰(zhàn)。幾年來,一位大學哲學教師和他的學生通過開展課程野外實習,對腦科病人、服刑人員、特殊兒童等進行了深入的走訪,他們嘗試運用自己所學過的哲學理論知識,解答走訪對象遇到的各種問題,努力幫助陷于困境的人重獲新生。本書忠實記錄了這一過程,表達了哲學師生對社會邊緣群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