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作者近二十年撰寫的多篇雕塑文章。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史論、專題、個案和展覽。史論部分從“雕塑百年”展說起,探討中國雕塑理論發(fā)展、結構變遷與精神歷史;專題部分評論了國內(nèi)外雕塑藝術展覽及發(fā)展;在個案中,作者對安東尼·塔皮埃斯、隋建國、安東尼·葛姆雷、殷小烽等人的作品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展覽部分,作者對2006年至今
本書卷一記錄晉唐書畫,卷二至卷七記錄五代宋書畫,卷八至卷十四記錄元代書畫,卷十五至卷二十三記錄明代書畫,卷二十四至卷四十記錄清代書畫。基本沿襲了之前幾種《消夏錄》的體例,書法作品首先注明其材質(紙本、絹本等)、尺寸,其次注明行數(shù)、行幾字,何種書體,如為冊頁,還需記錄開數(shù),期后羅列鑒藏璽印。
本書分為兩個特集,刺繡歲時記,童話王國的十字繡,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刺繡無時無刻不在陪伴著我們。作品有掛飾、框畫、掛歷、手提包、荷包等,都是生活中使用率很高的小物。還特別增加了用刺繡制作小玩偶的章節(jié),滿足了很多媽媽的需求。
本書以基礎課程“造型基礎與表現(xiàn)”為教學內(nèi)容,以主題“觸摸自然”貫徹始終,注重藝術感知與表達的真誠性,將認知培養(yǎng)與感知體驗和實踐訓練相結合。通過美術史的文明發(fā)展脈絡和各單元由簡到繁的“觸摸”聯(lián)系,意圖融合中國美學思想中注重生命精神的觀念,將有割裂感的不同美教科目和訓練連接融合,形成具有整體感的藝術課程。以“體驗—感知—認
本書圍繞繪畫、雕塑、建筑,梳理了從史前文明一直到20世紀的人類藝術發(fā)展史。全書分為四篇:史前藝術、公元初藝術、中世紀藝術、20世紀藝術,共三十八章,書稿內(nèi)容以時間為主線、以流派為重點以藝術家為對象、以藝術作品為載體。作者力圖把歷史論述的嚴肅性、藝術理論的準確性、藝術故事的生動性、藝術作品的多樣性、人物形象的豐滿性有機地
本書是根據(jù)內(nèi)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音樂舞蹈系芭蕾舞基本功課程大綱及課程標準編寫而成的。書中共有把桿部分27首曲目和地面部分30首曲目,兩大類型共計57首曲目,每首曲目配有音頻示范(二維碼)。主要針對高職院校低年級男班的舞蹈學生課堂教學使用,為學生舞蹈訓練、舞蹈表演起到支持、引導作用。在芭蕾舞教學中使用鋼琴伴奏,使
本書對處于復雜國際語境中的中國當代雕塑藝術進行了現(xiàn)場批評。全書共分為四部分:對“藝術語言”的追問、視覺文化研究、對“主體”的追問、當代雕塑研究。本書在列舉了大量代表性藝術家創(chuàng)作案例的基礎上,針對每個領域的的突出問題做出了詳實的理論分析。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主要涉及對雕塑的基本認知、雕塑家的作品及其展覽評論、雕塑案例的對比分析,以及雕塑家個人作品市場交易的行業(yè)規(guī)約等探討。第一部分是作者對雕塑作為一個美術學學科的基本認知,從形體、質材、環(huán)境三個方面來言說雕塑。第二部分是作者指導的研究生從不同方面討論雕塑的開放性,文章的執(zhí)筆者從四川美院碩士讀到各個院校的博士
本書凝聚著一個美術館的文化視野、歷史責任和文化擔當,同時從差異化的展覽理念中,也不同程度反映了中國當下社會的變化及我們共同面臨的生存處境和生存困境,也深刻地反思了全球文化格局中的文化沖突與融合問題,及急速變化的社會現(xiàn)實所帶來的焦慮體驗,這其實是中國在邁向現(xiàn)代性過程中社會不斷轉型的縮影,也反映了進入21世紀十幾年來中國社
本書是作者在北歐、南美、南亞的行攝筆記——無論是格陵蘭仿佛靜止了一般的世界,還是南北印度折疊平行世界中的五色眾生圖;無論是前衛(wèi)的冰島,還是“最后的狂野之地”巴塔哥尼亞和“上帝的封筆之作”智利,都在作者的鏡頭下和從容不迫的記錄中躍然紙上,既有對歷史的探訪和回望,亦有現(xiàn)場的鮮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