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本書首次對我國殘疾人作家的創(chuàng)作進行系統(tǒng)總結和闡析。論著從社會場域入手,探討新時期以來我國殘疾人作家得以發(fā)展的原因,研究指出,機構團體場域和媒介場域對殘疾人作家創(chuàng)作的影響不是簡單的背景因素,而是滲透到殘疾人作家的創(chuàng)作中,成為殘疾人作家創(chuàng)作的構成成分。論著提出,對生命倫理的思考是殘疾人作家創(chuàng)
流沙河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聞。他的詩歌理論著作大部分成書于20世紀80年代,就內容而言,涵蓋了詩學原理、詩歌創(chuàng)作論、詩歌鑒賞與批評論三大板塊。其中,詩學原理重點研究了詩歌的本質、意象、想象等詩學的基本問題;詩歌創(chuàng)作論重點關注如何作詩的問題;詩歌鑒賞與批評對詩藝交流影響頗深,在當時也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義。在20世紀
本書為作者在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工作期間的出站報告。本書獲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的資助。自20世紀60年代西方翻譯研究借助當代語言學的快速發(fā)展逐步走向學科化以來,這一領域出現(xiàn)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學者們借鑒了語言學多種相關鄰域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各種跨學科的語言學翻譯研究方法。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超越了句子桎梏的語
本書立足于中國基層寫作者的創(chuàng)作實踐及21世紀第一個十年以來的媒介發(fā)展生態(tài),分三大部分對網絡類型文學的發(fā)展及流變進行了研究。第一部分從網絡類型文學的本體出發(fā),對網絡文學從其概念的生成、文體演變,到最終以多類型融合的文本形態(tài)獨立于傳統(tǒng)寫實主義文學之外的發(fā)展過程進行了闡釋。第二部分立足于網絡類型文學范疇,考察了魔幻小說、現(xiàn)實
《魅力教育是一首詩》是一本有關魅力教育的詩集,魅力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旨在通過提供多樣化的培訓課程和活動,幫助個人提升自身魅力和綜合素質。本書是詩集,共有80首詩,以散文詩或哲理詩的方式,抒發(fā)作者從事教育工作39年的實踐感悟,并深入闡釋了魅力教育的發(fā)展歷程,深切表達了他對魅力教育的熱愛。本書給廣大教育工作
我們在青春里張揚不羈,又迷茫掙扎,跌跌撞撞,最終都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應行挑挑眉,看著他朝自己這里跑來。如果不是許亦北的堅持,應行不會重拾對未來的向往,更不會想去考大學,開啟新生活。他沒停下腳步,對方也沒有,誰都在朝著更高處進發(fā),最后總會相遇。
《毛詩品物圖考》由岡元鳳纂輯,是十八世紀日本漢學家對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植物、動物的圖釋著作。全書共七卷,分為草、木、鳥、獸、蟲、魚六個部類,圖配文字考證,其中有224幅插圖。該書于十九世紀傳入中國后也受到歡迎,清末、民國乃至當代多次出版,廣為流傳。此本為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繪者不詳,約繪制于清光緒時期,書
本書為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建設系列教材之一。編者選取了80首唐詩經典作品,用文學專業(yè)的閱讀規(guī)則,即傳統(tǒng)解讀唐詩的方法,從體制、結構、風格、韻律、自然高妙、比較幾方面進行詳細解讀。解讀對象既包括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李白《靜夜思》等大眾較為熟知的篇目,也有錢起《湘靈鼓瑟》、戎昱《詠史》
書稿主要針對60多部(篇)小說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查閱了大量歷史文獻,進行田野調查,綜合運用文藝學、民俗學、文學地理學等理論與方法,對長城小說進行全面、系統(tǒng)、科學的調查,挖掘其歷史文化意蘊。通過比較研究的方法,循著“長城文學——長城小說——忻州長城小說——長城文化”之思路追索山西長城文化乃至忻州長城文化的地理歸屬與文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于1926年創(chuàng)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敘述他從家鄉(xiāng)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后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