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考古是中國考古學的組成部分,屬于典型的歷史時期考古學,上承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下啟宋元考古。這一時期國家統(tǒng)一,政治清明,經濟、文化繁榮昌盛,各類遺跡與遺物數(shù)量多且豐富多彩。遺址類有世人矚目的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洛陽城遺址等;遺物類有色彩絢爛的三彩器、金銀器、各類栩栩如生的造像以及反映“絲綢之路”繁榮的異域遺物等。通
漢代遣冊集中、有序地記録了豐富多樣的名物,是生者對逝者地下生活的細緻安排,不少可與墓葬隨葬品對應,並且這些隨葬品大多數(shù)是當時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用物,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理念的具體實踐,更是研究漢代日常生活史的絶佳材料。本書選取漢代遣冊記録的衣食住行類名物進行分類整理,匯集學界已有成果,形成集釋文本,再廣泛收集實物、圖像、文
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是我國規(guī)模較大、沿用年代較長的古代城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1997年至2007年,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部門連續(xù)多年對古城遺址及周邊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從春秋戰(zhàn)國至清代共清理發(fā)掘2158座墓葬,其中漢代214座、代魏5座,共219座,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本書
《荊楚文物》是荊州博物館編的系列學術文集。文集融資料性與學術性為一體,主要收錄關于荊楚地區(qū)(即江漢平原及其周邊區(qū)域)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技術等研究的新發(fā)現(xiàn)、新成果。本書為此叢書的第7輯,收錄了10篇考古學研究方面論文、3篇古文字學研究方面論文、3篇文物保護與科技考古方面論文、6篇考古發(fā)掘簡報、1篇調查簡報和1篇荊
給孩子的細節(jié)中國史·專題史(漫畫版)(全16冊)是專門為6-12歲少年兒童打造的有細節(jié),內容全面的漫畫中國歷史書。整整十六個專題,不管孩子對科技、軍事、飲食、經濟、交通等等哪個方面感興趣,都能滿足求知的大胃口。而且每個單元都配以精彩的標題,輕松的文字、生動的故事,和爆笑的隨文漫畫,更貼近孩子的喜好。書中還設置了許多巧妙
彼得·漢德克是當代世界文壇的獨行俠,他獨樹一幟、離經叛道的寫作風格,使他經常成為爭議的焦點。《晨曦中的大師:彼得·漢德克傳》生動講述了傳主生平。作者深入調查采訪彼得·漢德克及其親友等,在大量一手資料基礎上寫成此書。
《民國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專業(yè)性學術集刊。1994年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后,開始出版《民國研究》,為海內外學者提供了一個學術研究和學術討論的園地。《民國研究》為CSSCI來源集刊,入選中國歷史研究院2023年度資助集刊。主要刊載有關中華民國時期(1912-
少數(shù)民族紋樣是民族歷史文化與地方視覺傳統(tǒng)相互作用之下生成的視覺文化載體。本書以宋代諸天圖像為例討論西南地區(qū)的地方視覺傳統(tǒng)的形成機制及其特征!爸T天”即天眾、諸位天神。諸天的來源復雜,往往與其他教派或民間信仰有關,佛教之外來源的神進入佛教之后,就被歸入“諸天”,擔任起護衛(wèi)佛教的責任!爸T天”在造像中或以組合的方式存在,或
該書為研究濮陽歷史文化的通俗讀物。濮陽文化底蘊厚重,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顓頊遺都”“帝舜故里”之稱,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該書稿精選濮陽五縣二區(qū)的著名遺址、碑刻、古代教育、著述、重大戰(zhàn)事、地方戲曲以及歷史人物等加以介紹,全面呈現(xiàn)了古代濮陽的文化面貌。該書對于弘揚濮陽優(yōu)秀文化,激發(fā)全市人民建設美好家園的自
該書為專題性研究圖書。上古中原巖石文化遺存以秦嶺東段伏牛山余脈為主軸,西北輻射熊耳山,西南輻射大洪山,東南波及桐柏山、大別山,廣泛分布于海拔150—450米之間的淺山丘陵地帶。作者經過實地調查與研究,從石刻爻窩組合、陰陽符號、日晷、巖畫及地形圖示、石室與疊石等遺存中,多角度論證了其產生的主體時代、內涵理念以及對后世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