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村是平遙縣的一個典型“城中村”,本志全方位、系統(tǒng)記錄該村歷史和發(fā)展狀況,所載史實,上溯不限,下限至2022年底,本著詳今略古的原則,客觀反映本村在經(jīng)濟、政治、教育、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fā)展與變革。主要分為自然環(huán)境、人口與姓氏、交通運輸、文物古跡、民俗風情等部分。綜觀全志,篇章結構合理,行文流暢,圖文并茂,做到力求完善,
噶瑪巴曲央多杰(1604—1674),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他不僅創(chuàng)作了許多家喻戶曉的文學名作,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頗具藝術價值的唐卡作品,部分唐卡作品被故宮博物館和美國魯賓藝術博物館等收藏。他曾兩次派人前去覲見明萬歷皇帝,為中華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和維護祖國統(tǒng)一做出過突出貢獻。該書作者利用歷史文獻和實地調(diào)查到手資
新聞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本,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新聞翻譯也成為認知世界不同領域的手段之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語言都需要借助翻譯進行信息傳播。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滿鐵剪報”類編》第一輯,成為社會各界均可查閱利用的權威資料,但其中的外文新聞報道,尤其是英語新聞報道的翻譯鮮有學者進行嘗試。
“杏花春館”和“上下天光”兩處遺址均位于圓明園九洲景區(qū)西北部,皆屬圓明園四十景之一。2002-2004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現(xiàn)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這兩處遺址進行了考古勘察和發(fā)掘,并將全部考古成果匯集成本書。書中詳細敘述了“杏花春館”春雨軒大殿和得樹亭、屏巖城關,以及“上下天光”大殿和平安院基址等相關建筑群的布局、形制與
秦漢櫟陽城是戰(zhàn)國時期秦獻公、孝公時期的都城、秦末漢初塞王司馬欣、漢王劉邦的都城,也是都長安前漢王朝的第一座都城。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2012-2018年櫟陽城考古工作報告的第二卷,在全面整理秦漢櫟陽城2012-2018年資料的基礎上,刊布
《客家故園(HakkaHomeland)》一書中分別介紹了贛江與客家人的故事,客家人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語言、民居、飲食文化等各個方面,將引領讀者走進客家,走進一個充滿濃郁民俗風情的多姿宏彩的世界。江西贛州被譽為客家搖籃,是中國客家人聚集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純正的客家語言、完整的客家民俗,是社會各界研究客家文化、探索客家奧秘
本書主要選取王慶生作為第一敘述人。他懷著對乒乓球運動的滿腔熱忱,在長達六十余年的時間里始終堅持并致力于乒乓球運動的宣傳、報道、普及與推廣工作。通過他的真實記錄,既可以感受一次次精彩搏殺的驚心動魄,又能了解賽事背后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與生動故事;既能了解鎮(zhèn)江這座“乒乓之城”在近六十年的時間里,為推廣普
本書是一本聚焦于鄭州人民醫(yī)院醫(yī)務工作者正能量故事的作品,記錄了2016年以來,40多位鄭州人民醫(yī)院醫(yī)務工作者在院外的英勇救人事跡。他們當中,有醫(yī)生護士、有行政人員、有退休職工。他們或是在公交車上,或是在馬拉松賽場,或是游玩途中,或是在電梯里、高鐵上,只要遇到有患者處在危急之中,他們都能挺身而出、仗義急救。如此井噴式的愛
《劉禹錫研究(第四輯)》本書稿為劉禹錫研究的論文專輯,目前已出到第四輯。內(nèi)容包括劉禹錫詩歌研究,劉禹錫詩文的傳播與接受,劉禹錫與地域文化,史實考述等。所輯論文的作者皆為國內(nèi)外劉禹錫研究的著名專家,分布在各大高校及相關研究院所,在其研究成果中有關劉禹錫的研究動向及其見解、觀點、研究方法等。各篇論文整體上體現(xiàn)出作者探求真理
1927年“八一”,南昌城頭的一聲槍響劃破黑暗的夜空,更像一聲驚雷響徹了寰宇。在血雨腥風中,兩萬多名起義將士云集南昌,沖破白色恐怖,率先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始了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領導革命戰(zhàn)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新起點。在南昌起義中,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他們堅定信念、敢為人先、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