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潰》是作者系統(tǒng)研究鴉片戰(zhàn)爭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詳盡考訂了與戰(zhàn)爭相關的一系列重要史實,力圖以當時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與行為規(guī)范去理解歷史,使許多在今人看來是荒謬的現(xiàn)象得以顯示其在當時環(huán)境中的“合理性”。同時,通過對有關人物及其言行活動分析,觀察清王朝在歷史轉折關頭的作為,揭示歷史進程中的偶然與必然。鴉片戰(zhàn)爭在
本書是職業(yè)院校應用型特色教材,是微課+電子活頁式教材。它將現(xiàn)代職業(yè)禮儀與溝通技巧兩方面內容有機整合,形成獨特的內容體系。全書包括緒論和塑造職業(yè)形象、運用職業(yè)禮儀、掌提溝通技巧三大學習領域,每個學習領域下設電子活頁和學習情境若干,全書共有儀容修飾、服飾選配、儀態(tài)設計:見面應酬、宴請赴宴、差旅出行、求職應聘、組織會議、舉行
“美的多元”是國家考古博物館建館150周年(1866年至2016年)的展覽三部曲的最后一章,前章分別是“輝煌廢墟間的夢境……旅者眼中的雅典”和“奧德賽”。與聚焦于希臘本土的考古遺址的前序展覽不同,“美的多元”旨在彰顯博物館藏品所具有的普世性特征,聚焦于人類最為智慧與崇高的時刻:創(chuàng)造美的時刻。此次展覽再次利用希臘國家考古
墓園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的帝王陵寢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中華民族崇尚“孝悌”,“事死如事生”、“入土為安”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喪葬觀。古人死時講究“厚葬”,尤其是歷代帝王的陵寢,并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喪葬文化。其具體內容涵蓋了治喪、冥器、殉葬、風水、防盜、建筑、祭祀等各方面的禮儀,以及精神層面的生死觀、再世說、靈魂說
北魏上承十六國,下啟隋唐。建立北魏的拓跋人,在代北曾有一段百余年的成長發(fā)育歷程,史籍記載晦暗不明。田余慶先生就此歷史上的“模糊區(qū)域”,通過對史料的透徹分析和反復比勘,纖細考證與宏觀考察相結合,重點從北魏后宮“子貴母死”制度的形成和演變,道武帝拓跋珪離散賀蘭、獨孤等重要部落,拓跋與烏桓的共生關系,以及從《代歌》、《代記》
所謂“松漠”,即《遼史》所謂“平地松林”。因唐朝置松漠都督府以羈縻契丹,漢人因以“松漠”代稱契丹或遼朝,南宋以后也用以代指女真及金朝。本書收錄的17篇文章,正是劉浦江先生在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方面的成果結集。以契丹文字的研讀、遼代墓志碑刻研究和人類學方法論的運用為基礎,這些文章一方面展示了作者極為扎實的考證功力,另一方面
石聲漢(1907-1971),著名農(nóng)業(yè)史學家、植物生理學家,歷任西北農(nóng)學院、同濟大學、武漢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生物學和植物生理學的教學與研究。1955年后致力于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研究,撰有《四民月令校注》、《齊民要術今釋》、《農(nóng)政全書校注》、《便民圖纂校注》等著作十余種。本書為石聲漢之女石定枎為父親所寫的傳記,材料搜羅
《剡錄》是嵊縣現(xiàn)存最早的縣志,為宋人所作方志的典范之作,頗為后人好評。全書十卷,卷前有史安之、高似孫序,卷一為縣紀年、城境圖、官治治等,卷二為山水志,卷三為人物志,卷四為古跡志,卷五為書、文,卷六為詩,卷七為畫、紙、古物,卷八為道館、僧廬,卷九、十為草木禽魚詁。據(jù)《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此書未見宋、明本傳世,僅有清鈔本
《黑韃事略》是南宋赴蒙古的使節(jié)隨員彭大雅、徐霆所著的蒙古見聞錄。兩人在理宗朝先后隨使臣到蒙古,彭大雅先以親歷見聞寫成書稿,徐霆則將自己的見聞記錄與彭大雅書稿互相參照,以彭稿為定本,把自己的不同記載作為疏,寫在各有關事項之下,合成一書。宋人稱蒙古為黑韃靼,故名《黑韃事略》。本書以作者耳聞目睹的記載為基礎,全面敘述了蒙古朝
本書是中共陽春市春城街道蟠龍、金坪、林田、扶民、頭堡五個村委會聯(lián)合,與陽春市漠陽江紅色文化研究會共同編纂的革命歷史故事書,記述了20世紀40年代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堅強領導下,陽春縣蟠扶鄉(xiāng)游擊區(qū)廣大革命志士、中共地下黨員及進步人士、堡壘戶和熱愛家園的革命群眾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的英雄事跡。這些紅色故事有的載入當?shù)攸h史部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