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集義》與《集注》之關系,朱熹嘗言:《集注》乃《集義》之精隨。又言:諸朋友若先看,《集義》,恐未易分別得,又費工夫。不如看《集注》,又恐太易了。這事難說,不奈何,且須看《集注》,教熟了,可更看《集義》!都x》多有好處,某卻不編出者,這處卻好商量,卻好子細看所以去取之意如何。須是看得《集義》。方始無疑。舊日只恐《集
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于主導地位,《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最高統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guī)范、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典。
佛教典籍浩如煙海,研讀起來十分不便,于是就有人仿照儒家的《十三經》編起《釋氏十三經》來,以期達到統領眾經,提要勾玄的目的,這項工作大概在明季已見端倪。降及清代,同治年間吳坤修編有《新刊釋氏十三經》一書,刊入到《半畝園叢書》中。稍俊的佛學大師楊文會,眼界更寬,他不僅修訂了吳書,還進一步仿照儒家的《四書》創(chuàng)編出《釋氏四書》
本書是收集保存儒學文獻的大型叢書。她薈萃兩千余年儒學著作,以系統的著錄體例,分門別類地予以標點、?焙途幣拧K鳛橹袊糯鍖W成就之集成,可望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徵,與《大藏經》、《道藏》鼎足而三,永遠滋養(yǎng)中華民族的心靈。本書為儒藏史部第一百冊儒林年譜!度辶帜曜V》為《儒藏.史部》第四編,共五十冊,2721個印張。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儒藏》為儒家經典和反映儒家思想、體現儒家經世做人原則的典籍的刊編。收書時限自先秦至清代結束!度宀亍肪A編為《儒藏》的一部分,選收《儒藏》中的精要書籍!度宀亍肪A編所收書籍,包括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本書主要介紹出土文獻,出土文獻單列為一個部類,原件以古文字書寫者一律收其釋文文本。韓國、
儒藏精華編一〇四冊中庸輯略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注疏 n本冊收錄經部四書類學庸之屬和論語之屬5種典籍,即《中庸輯略》、《大學古本旁注》(存目,見《王陽明全集》)、日本正平版《論語集解》、《論語義疏》和《論語注疏》。 n宋代石墪編、朱熹刪定的《中庸輯略》匯集了有宋一代理學名家對于《中庸》一書的解釋,使得后人在研究宋代中
何新是名振中外的著名學者。其在政治、經濟、國際關系方面的研究早已素為人知。他在中華古典文華方面的研究,更為獨樹一幟。何新國學經典新解,收入近二十年來何新研究古學的全部重要著作。何新認為:中華乃是“日華”貴胄。驚世之論,石破天驚,欲尋民族文化之根者,不可不讀這一套千古奇書。
在中國學術發(fā)展史上,宋明理學作為一種新儒學思想,自北宋中期形成以后,逐漸居于社會思潮的主流地位,對此后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明理學家年譜續(xù)編(套裝共5冊)》在前編《宋明理學家年譜》的基礎上,又陸續(xù)收錄了理學家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游酢、陳瓘、朱喜為、尹焞、李侗、劉子翚、陳傳良、金履祥、唐順之等十八人
在中國學術發(fā)展史上,宋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占主流地位的學術思想是理學。理學自北宋中期形成以后,逐漸起著支配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作用,對以后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收錄了宋明著名理學名家周敦頤、張載、二程、楊時、羅從彥、朱熹、呂祖謙、陸九淵、楊簡、真德秀、魏了翁、許衡、吳澄、曹端、薛
《中華佛教人物傳記文獻全書》本書是我國第一部涵蓋時間長、收入佛教人物多、影印制作規(guī)模大的人物傳記集。這套“全書”底本來自于中國國家圖書館,收錄文獻始于宋代,止于民國。這是專家從國家圖書館浩如煙海的佛教人物傳記古籍中整理出來的,該書以佛教人物傳記為主體,上至佛陀、菩薩本生故事,下至僧人、居士傳記,融通漢藏,在形式上兼收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