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影印。此書以《史記》三家注為基礎,通過眉批、篇后評語等方式,對上起漢代下至明代有關司馬遷與《史記》的評論資料廣泛地搜羅匯總外,還對《史記》原文的校勘、詞意的解釋、資料的來源,以及對《史記》文章寫作方面的評論都廣為收集。從而很有助于讀者觸類旁通,開心益智,對研究工作與撰寫文章很有裨益。是一部匯集萬歷四年以前《史記》研
2017年10月13日,適逢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建院110周年華誕,《上海市級專志·瑞金醫(yī)院志》首發(fā)式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y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為院志首發(fā)式揭幕,并向瑞金醫(yī)院青年代表贈書。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洪民榮,副主任王依群、生鍵紅,市志工作處處長黃曉明,
本書共50冊,收入了關于滿洲農村實態(tài)與農家經(jīng)濟調查86種。調查的地區(qū)包括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及河北北部地區(qū)。時間上起1935年,下至1944年。參與調查的機構有偽滿洲國政府部門、“滿洲國”大同學院和滿鐵調查機構等。其中康德元年至康德七年關于農村概況和農村事態(tài)的調查就有40余件,還有農家經(jīng)濟調查30余件。這些史料是研究民
北京市文物局資料中心藏《日下舊聞》,清康熙六峯閣刻本。二函十二冊。清朱彝尊輯,朱昆田補遺。是系統(tǒng)性整理關于北京歷史地理的文獻。全書分為18門,依次為:星土、世紀、形勝、國朝宮室、宮室、京城總記、皇城、城市、官署、國朝苑囿、郊坰、京畿(京畿附編)、戶版、風俗、物產、邊障、存疑及雜綴。詳細記錄了清前期北京城的風土人情、土地
絲路之魂:敦煌、龜茲和麥積山石窟
利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及其他相關資料,按照《文物保護法》的分類原則,并結合地域特色,對區(qū)內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分類展現(xiàn),以資源點全景及細部圖片為主,配以文字;同時通過地圖標示和類別概述,介紹歷史街區(qū)、風貌區(qū)、歷史地段等片區(qū)情況。文物類別初步確定為六大類,即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版
本書收錄建川博物館所藏侵華日軍新羅實藏、平井正男在中國期間所記述的日記。日記記錄了這兩名日軍士兵在中國的作戰(zhàn)情況、所見所聞、戰(zhàn)爭感受、與家人的書信聯(lián)系等情況,反映了其所在部隊的侵略軌跡,以及掃蕩村莊、虐殺中國人、設置慰安所等一系列罪行,是日軍侵華的鐵證。本書是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建川博物館館藏二戰(zhàn)時
《松陵文集》是南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陳去病先生匯輯的蘇州地方文獻,收輯自漢代迄清蘇州地區(qū)名賢之文。全書共四冊五十五卷,初編出版于1911年,二、三編出版于1922年,書前有劉師培所序言,是研究作為人文淵藪的蘇州地區(qū)歷代文學發(fā)展進程的重要資料。目前存世極少,此次據(jù)1922年百尺樓叢書本影印。
杭州是中國東南沿海富有地緣特色和代表性的歷史地區(qū)。《杭州史稿(套裝共5冊)》將新中國成立前的杭州歷史分為遠古文明發(fā)源、先宋文明復興、兩宋近世化、晚清民國五個階段,以多學科和新史學方法從文明史意義上論述“何以杭州”這一核心問題。
本套書影印出版,收錄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三縣明清時期的地方志,包括《雄縣志書》《容城縣志》等,并附錄部分地方檔案文獻如《保定商會檔案》《救濟院檔案》中有關三縣的資料。是一套地情書,史料豐富,研究價值高,對當?shù)氐奈幕ㄔO,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