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中主要分為六個篇章:第一章以西藏神話與早期文物巖畫等為研究對象。第二章從藏區(qū)吐蕃藝術遺存、摩崖石刻、造像、毗沙門之族屬。第三章將10-13世紀作為新時代漢藏多民族文明的復興與交融時期。第四章重點放在對西夏文化的橋梁作用的研究上。第五章考察了元代漢藏多民族藝術的氣勢與張力。第六章重點考察了塞外草原連接華北京畿腹地之間
布依族摩經文字已經構成獨立的文字體系。它在文字使用上的個體性、不統(tǒng)一性,正好體現(xiàn)這種文字的原創(chuàng)性和獨特的審美價值。摩經文字的形成,充分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布依族摩經可以說是布依族文化的“百科全書”,從中可以窺探很多歷史文化信息,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理應受到廣泛關注和足夠尊重!吨袊髂喜家雷宄疚墨I叢刊·羅甸
《中國西南布依族抄本文獻叢刊·望謨卷》(10卷)影印出版的是望謨布依族資深摩師黃道龍、蒙炳生、黃庭志、羅云等老先生收藏多年的摩經文本,經過年的代代傳承,如今收集會聚,極具經典意義和出版之價值。書稿在主編汪文學、龍海燕、鄂啟科的編纂整理后,將零散布依摩經資料匯總,逐一呈現(xiàn)在書稿之上,成布依族抄本文獻體系,可供后人閱讀、研
《元朝秘史》,又稱《元秘史》《蒙古秘史》,為13世紀形成的、以編年體形式記述蒙古族發(fā)源、發(fā)展及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國的歷史文獻,原典未能流傳至今。明洪武年間,有被稱為《元秘史》的宮廷刻本,十二卷,用于教習蒙古語。永樂初,此本被當作史籍抄入《永樂大典》卷5179—5193,由十二卷改為十五卷,題名改為《元朝秘
本套書由12卷本組成,每卷本都包括以下內容:第一部分為《蒙古秘史》文本影印部分。作者在文本。上添加了詳細的分段序號、行號、索引,以便讀者和研究人員快速準確地查閱引用相關內容;第二部分為《蒙古秘史》蒙古文復原部分。作者用詞根按照現(xiàn)代蒙古語正字標準復原,后綴用其能夠表示獨特語法意義的形式復原的新方法進行了復原;第三部分為《
本書稿為吳永章教授數十年工作成果之大集。書稿研究集中在南方古代少少數民族之文化、發(fā)展、族際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等領域,均為已發(fā)表,并在學界具有較高參酌度的佳篇。寫作從研究內容到思想,都高度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史實,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及現(xiàn)實意義。內容包括中國土司制度淵源與發(fā)展史,中國南方民族史志要籍題解,鄂西地區(qū)民族
土觀·洛桑卻吉尼瑪是藏族著名的文化學者。他出生于安多,成名后常駐北京,為藏、漢、滿、蒙古、土等中華民族兄弟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做出過巨大貢獻。其精深的文化和文學造詣為其后歷代學者所稱道。作為清帝御前行走,他曾參與章嘉國師主持的《五體清文鑒》《滿文大藏經》的翻譯和編纂工作,個人也有文學、歷史、哲學、邏輯、民俗等方面的著作存
本書收錄文獻形成于19世紀下半葉,當時英國政府官員、探險家、植物學家等前往中國西南云南、四川等省考察,留下了有關晚清中國西南的歷史文獻。收錄了1868年斯萊登(E.B.Sladen)使團在云南探路活動報告、近代英國著名外交家和探險家謝立山(AlexanderHosie)在四川、云南、貴州的考察行紀、英國代理領事喬治·約
本書收錄文獻形成于19世紀下半葉,當時英國政府官員、探險家、植物學家等前往中國西南云南、四川等省考察,留下了有關晚清中國西南的歷史文獻。收錄了英國探險家威廉·吉爾(WilliamGill)、英國駐煙臺領事阿瑟·達文波特(ArthurDavenport)、英國駐華外交官謝立山亞歷山大·霍西(AlexanderHosie)
經過近幾年對相關歷史資料深入挖掘和研究,我們又收集整理了部分重要文獻共計28種,內容涉及中國邊疆問題、民國政府有關邊疆政策、國防戰(zhàn)略,如著名學者黃奮生所著《抗戰(zhàn)以來之邊疆》、張承熾所著《中國邊疆問題初集》、黃慕松所著《我國邊政問題》等,此外還特別匯集了有關云南邊疆問題的文獻,以補充以前所收錄文獻的不足。如《云南邊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