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獻集成·初編》共200冊,為《八閩文庫》出版工程首批成果。采用傳統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編次,影印唐代至民國初福建人著述與有關福建文獻凡217種,含稿本76種、抄本88種、珍稀刻本52種、油印本1種。所收文獻如清陳遷鶴《珍山陳庶子易說》清抄本、清張甄陶《正學堂五經通解》稿本、清王慶云《王文勤公奏
《周書》,唐代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詔修梁、陳、齊、周、隋五代史,令狐德棻與岑文本、崔仁師負責撰北周史,成書于貞觀十年(636年)。《周書》共五十卷,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而史論多出于岑文本之手。貞觀十年與《北齊書》《梁書》《陳書》《隋書》同時進呈皇家。本書記載了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記載自后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后周顯德七年(960年)共54年的歷史。全書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世家十卷、十國世家年譜一卷、考三卷、四夷附錄三卷。本次校注以百衲本為底本,以中華修訂本、宗文書院本、殿本為通校本,并廣泛吸收學界的?薄⒀芯砍晒,對五代時期人物、地理、職官、禮制、
《北齊書》,舊題唐李百藥撰,記載自北魏末年高歡起兵至北齊滅亡(577)共50余年的歷史。全書共五十卷,其中本紀八卷和列傳四十二卷。本次校注以百衲本為工作底本,參校宋刻元明遞修本、南監(jiān)本、汲古閣本、殿本、金陵書局本等重要版本,并參考其他史書及相關墓志、出土材料考訂人物、史實,注釋人物、職官、地理、典章制度、典故等。
《榮縣通志》分為文言簡體卷和白話本卷。前者以趙熙民國版為"藍本",斷限從東周到1911年?v以時間為經,橫分天文星野、制度沿革、道里山川、秩官政績、學校文化、禮教風俗、名人鄉(xiāng)宦和藝文著述共八類,兼及經史地志,去其繁蕪,條其門類,重在求實、通達與存史。編纂一部具有存史、資政、創(chuàng)新性的圖文并茂的州縣通志。白話卷則在此基礎上
《榮縣通志》以趙熙民國版為"藍本",斷限從東周到1911年?v以時間為經,橫分天文星野、制度沿革、道里山川、秩官政績、學校文化、禮教風俗、名人鄉(xiāng)宦和藝文著述共八類,兼及經史地志,去其繁蕪,條其門類,重在求實、通達與存史。編纂一部具有存史、資政、創(chuàng)新性的圖文并茂的州縣通志。白話卷則在此基礎上進行現代譯寫,斷限則在文言卷上
光緒《嘉興府志》,八十八卷,首二卷。清代許瑤光修,吳仰賢等纂。原刻本為光緒四年刊。嘉興地區(qū)歷史悠久,然歷代記載多有不詳和外誤。許氏遂奉敕修纂是書。卷首二卷為巡典、天章,記歷代皇帝游歷嘉興始末及題字勒石。正文八十八卷詳敘嘉興建置、疆域、城池、公署、學校、壇廟,山川、古跡、寺觀、倉恤、風俗、物產等。凡前代史籍有關嘉興記載,
《近代日本對華調查檔案資料叢刊》計劃將國內各主要機構館藏的近代日本對華調查文獻綜合開發(fā)、系統整理,按專題分類,分輯影印出版,并加以詳細著錄標引,以供學界使用。第四輯的主要內容為農業(yè)調查,系國內首次將近代日本對華農業(yè)調查的檔案資料系統梳理出版。全書收錄文獻約700種,細分若干子專題,包括農業(yè)政策、方針計劃、機關團體、生產
《山東省歷代方志集成》將目前國內保存且可查的山東舊志全部影印集成,以《山東省歷代方志集成》為總名,總名之下以現行的山東省行政區(qū)劃為卷名分冊出版(如萊蕪卷、日照卷、威海卷等),各卷包含各行政區(qū)域內的所有現存舊志,統一編序、統一開本、統一裝幀、統一體例、統一版式,形成一部完整的叢書。此次整理出版,整理委員會辦秉持保存珍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