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耶于1990年提出的教學學術(ScholarshipofTeachingandLearning)思想為解決科研與教學關系失衡問題提供了新視角。教學學術將教學視為一種學術,不僅豐富了學術的內涵,促使教學提高到與其他學術同等的地位,同時也是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現(xiàn)實選擇。目前,我國一些高校已經開始采取措施,致力
本書是論文集,這些論文涉及到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杭州等,既有文學的,也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建筑學等學科。從時間跨度上看,既有古代城市文學的研究,更多的是對現(xiàn)當代城市文學的研究。就研究方式來說,既是文學研究,也是文化研究,可以說是一種“以城市為方法”的文學/文化研究方式,打破了原來以文學文本為研究中心的文學
本書稿綜合運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解釋學和發(fā)生學方法,充分體現(xiàn)專門史和跨文化研究特點,透過歷史資料回溯柏拉圖教育思想所植根的歷史文化背景,并聚焦于思想產生和演變的過程,重新發(fā)掘其教育思想的內核,從而評估其教育思想的理論價值,探索對當前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現(xiàn)代轉化,形成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域
本書以清末民國時期圖書館事業(yè)檔案及其利用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三部分共10章:第一部分是清末民國時期圖書館事業(yè)及其檔案概述,從清末民國時期圖書館事業(yè)建設與發(fā)展情況、圖書館事業(yè)檔案文獻普查情況等進行分析。第二部分利用圖書館事業(yè)檔案對國立圖書館、基層圖書館和兒童圖書館等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圖書館的管理與運行進行研究。第三部分利
本書運用比較文學形象學方法、文史互證法、語圖互文法等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對1842—1876年間《倫敦新聞畫報》(以下簡稱《畫報》)中的晚清中國人形象進行了綜合、全面、立體的研究!懂媹蟆肥鞘澜缟系谝环輰⑿侣勁c圖像成功結合的周刊。自創(chuàng)刊起到1876年,其中的中國人形象包括道光、咸豐、同治三位皇帝,耆英、斌椿、葉名琛、廣州
鄒韜奮先生是著名的左翼新聞工作者和文化人的代表,歷來是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史(尤其是新聞史)上的研究對象,學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專著、論文及一些傳記作品。不過有些成果缺乏宏觀視野,以及系統(tǒng)的梳理、比較和理論總結,鑒于鄒韜奮在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歷史地位和作用,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書主要針對鄒韜奮先生在新聞出版領
《信息組織與信息構建》將這三個方面的內容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兼顧傳統(tǒng)信息組織知識及其在網絡時代的發(fā)展趨勢,關注傳統(tǒng)的信息組織的原理、方法、流程、技術以及現(xiàn)代的數字資源的微觀組織和宏觀整合;關注作為信息組織新形式的信息構建的原理、方法、技術和應用;關注作為信息組織高級階段的知識組織的原理、方法和技術!缎畔⒔M織與信息構建》
母校關注的目光永遠追隨著校友成長的腳步。從1937年成立以來,作為“共和國嫡子”的中國人民大學歷陜北公學、華北聯(lián)合大學、北方大學、華北大學之演進,八十載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她歷史獨特,她底蘊雄厚,她名師云集,她人才輩出。歷史記錄過去、啟迪未來。為梳理學校歷史,總結辦學經驗,凝練人大精神,中國人民大學校友工作辦公室對在基
袁保齡(1841—1889),字子久,又名陸龕。河南項城人。晚清重臣袁甲三次子。1862年中舉。1882年受命赴旅順口督海防工,兼辦水陸軍防務。旅順建港的諸多重大工程,皆于其手中先后完成,為北洋水師前期防御體系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中國第一代海防工程的建設者。本書為其著作《閣學公集》中公牘部分,共十卷,收錄自光緒
本書系統(tǒng)地梳理科技優(yōu)先發(fā)展領域遴選的理論基礎、現(xiàn)狀分析、組織機制、方法和模型,并結合國內外的實踐案例,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書中不僅討論了遴選的理論框架,還深入分析了遴選過程中的組織設計和流程問題,總結了定性、定量和綜合方法在遴選中的應用。通過國際實踐案例的分析,展示了不同國家/組織在科技規(guī)劃方面的經驗和做法,旨在為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