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MATLAB數學建模經典案例實戰(zhàn) ![]()
本書全面、系統地講解了數學建模的知識。書中結合歷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試題,采用案例與算法程序相結合的方法,循序漸進,逐步引導讀者深入挖掘實際問題背后的數學問題及求解方法。在本書案例的分析計算中巧妙地結合了MATLAB等工具,并采用不同的算法進行模型求解,達到異曲同工之妙。本書結合實際,對網上討論的很多疑難問題也做了解答。
本書共25章,分3篇。主要內容有:MATLAB基礎知識、LINGO基礎知識、SPSS基礎知識、數學建模基礎理論及算法設計、基于LINGO的基礎理論及算法設計、企業(yè)銷售額問題、日報銷售問題、鋼管加工用料問題、航空運輸能力問題、人員安排問題、食堂用餐滿意度問題、城市居民食品分類及零售價格預測、景區(qū)滅火問題、煤礦最優(yōu)通風量問題、住房的合理定價、發(fā)電機安排計劃、大氣污染問題、交巡警服務平臺的設置與調度問題、風電功率預測問題、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問題、蛛網結構合理性研究、太陽能小屋的設計、高校碩士研究生指標分配問題、碳排放約束下的江蘇省煤炭消費量預測、變循環(huán)發(fā)動機部件法建模及優(yōu)化。 本書適合所有想全面學習數學建模并提高數學應用能力的人員閱讀,也適合各種使用數學分析軟件(MATLAB、LINGO和SPSS)進行開發(fā)的工程技術人員使用。對于各大高校師生解決工程問題,進行課堂教學等也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當需要從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個實際問題時,人們就需要在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對象信息,做出簡化假設,并分析內在規(guī)律等工作的基礎上,用數學的符號和語言進行表述,也就是建立數學模型,然后用通過計算得到的結果來解釋實際問題,并接受實際的檢驗。這個建立數學模型的全過程就稱為數學建模。
數學建模是廣大科研人員,特別是學生學習的起點,通過數學建模的鍛煉和學習,數學建模愛好者能夠掌握很多算法、求解數學建模問題的思想及對科研問題的喜好。本書采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認可的軟件MATLAB、LINGO和SPSS進行數學模型的求解,以達到軟件之間互補取優(yōu),快速高效求解問題的目的。 1.MATLAB簡介 MATLAB作為一款科學計算軟件逐漸被廣大科研人員所接受,其強大的數據計算功能、圖像可視化界面及代碼的可移植性受到廣大高校師生的認可。MATLAB也是一款功能強大的仿真軟件,現在Mathworks公司正在不斷地開發(fā)各種開發(fā)板的集成接口及仿真器,做到真正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目的。因此,作為一名數據分析和計算方面的工作者和學習者,MATLAB是較好的選擇。 2.LINGO簡介 LINGO(Linear Interactive and General Optimizer)是一款交互式的線性和通用優(yōu)化求解器。它是一套設計用來幫助你快速、方便、有效地構建和求解線性、非線性及整數最優(yōu)化模型的功能全面的工具。它包括功能強大的建模語言、建立和編輯問題的全功能環(huán)境、讀取和寫入Excel和數據庫的功能,以及一系列完全內置的求解程序。 3.SPSS簡介 SPSS是世界上最早的統計分析軟件,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三位研究生Norman H. Nie、C. Hadlai Hull和Dale H. Bent于1968年研究開發(fā)成功,同時成立了SPSS公司,并于1975年成立法人組織,在芝加哥組建了SPSS總部。1984年,SPSS總部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統計分析軟件微機版本SPSS/PC+,開創(chuàng)了SPSS微機系列產品的開發(fā)方向,極大地擴充了它的應用范圍,并使其能很快地應用于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世界上許多有影響的報刊雜志紛紛就SPSS的自動統計繪圖、數據的深入分析、使用方便和功能齊全等方面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本書列舉了常用的數學建模算法,并通過MATLAB等常用的數學建模軟件(還涉及LINGO和SPSS軟件)的有機結合,完成一個復雜問題的求解,讓廣大數學建模愛好者學有所獲。本書內容充實,清晰易讀,通過各種算法的仿真求解,能夠實現舉一反三的效果,使得讀者能夠真正地掌握和運用本書所講知識。本書中的所有案例均采用理論分析和程序代碼實現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設計,針對具體工程背景,編寫相應的數學模型進行分析,通過程序實現,讓讀者能夠結合理論推導過程,從而學習和掌握數學建模算法設計。 本書特色 1. 提供“在線交流,有問必答”網絡互動答疑服務 國內最大的MATLABandSimulink技術交流平臺——MATLAB中文論壇(www. iLove Matlab.cn)聯合本書作者和編輯,一起為你提供與本書相關的問題解答和MATLAB技術支持服務,讓你獲得最佳的閱讀體驗。具體參與方式請詳細閱讀本書封底的說明。 2.內容豐富,覆蓋面廣 本書首先介紹了數學建模的基礎知識,并對數學建模的常用工具軟件MATLAB、LINGO和SPSS做了介紹。然后通過大量案例講解如何利用這些工具軟件進行建模。另外,本書對網上討論的大多數疑難問題也有涉獵。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了解工程項目設計需要注意的細節(jié),還可以全面、系統地掌握常見數學建模算法在工程領域的應用。 3.案例豐富,注重實戰(zhàn) 本書深入、系統地講解了19個數學建模案例的分析和實現過程,實用性非常強。這些案例很多來源于歷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試題,涵蓋面廣,涉及多種問題,有很強的針對性。本書針對每一個數學建模問題,從完整的數學建模寫作出發(fā),并加以代碼和圖形相結合的形式,讓讀者能夠直觀地閱讀各個應用案例程序以及領悟編程思想,對數學建模有一定深入的理解。 4.實用性強,適用廣泛 本書以案例教學的模式展開,通過分析大量的數學建模經典案例的編程算法,讓讀者可以比較容易地理解算法的思想及數模問題的求解思路,有較強的實用性。本書案例涉及面廣,幾乎適合所有對數學建模感興趣的人員,有非常廣泛的讀者基礎。 本書內容及體系結構 第1篇 數學建;A及常用工具(第1~5章) 本篇介紹數學建;A知識及MATLAB、LINGO和PSS軟件的基本應用。第1章介紹了MATLAB的基礎知識;第2章介紹了LINGO的基礎知識;第3章介紹了SPSS的基礎知識;第4章介紹了數學建模的基礎理論及算法設計,包括分段函數處理、線性規(guī)劃、非線性規(guī)劃、層次分析法、BP神經網絡、最小樹問題、最短路問題及粒子群算法等;第5章介紹了LINGO軟件的基礎理論及算法,包括目標規(guī)劃、混合整數規(guī)劃、非線性規(guī)劃和大規(guī)模數學規(guī)劃等。通過本篇內容的學習,可以為后續(xù)的數學建模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2篇 數學建;A案例分析(第6~17章) 本篇涉及面較廣,主要內容包括:采用SPSS進行多元回歸等方法、采用LINGO軟件進行優(yōu)化問題求解、基于0-1變量的人員安排問題、采用層次分析法對食堂用餐滿意度評價問題、采用馬爾科夫鏈模型的物價預測問題、采用圖像處理方法及最短路徑求解方法實現景區(qū)三維重建及最佳滅火路徑求解、掌握分段函數的處理方法及混合整數規(guī)劃問題、涉及動態(tài)加權和BP神經網絡算法的大氣污染情況求解等。本篇為第3篇做鋪墊,由易到難,層層推進,可以讓讀者循序漸進地學習與提高。 第3篇 數學建模分析與提高(第18~25章) 本篇主要涉及數學建模的數據處理及問題自身復雜性的分析,主要以MATLAB和LINGO相結合講解。涵蓋的案例有:進行圖論問題求解的交巡警服務平臺的設置與調度問題;涉及馬爾科夫鏈模型、三次指數平滑及BP神經網絡的風電功率預測問題;采用SPSS進行問題建模與求解的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問題和高校碩士研究生指標分配問題;采用三維建模方法,得到相應的評價指標,然后采用模糊綜合評價對蛛網結構的評價問題;采用計算機的模擬優(yōu)化設計太陽能小屋電池板的鋪設問題;采用LINGO求解帶約束的多元回歸最優(yōu)值的碳排放約束下的江蘇省煤炭消費量預測問題;采用粒子群算法實現發(fā)動機部件性能參數求解等。通過本篇內容的學習,可以真正提高讀者的數學建模實戰(zhàn)能力。 本書讀者對象 *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參賽人員; * 想全面學習數學建模的人員; * 想提高數學應用能力的人員; * 數學建模愛好者; * 使用數學分析軟件的工程技術人員; * 相關科學技術研究人員; * 相關培訓學校的學員。 本書配套資源獲取方式 本書涉及的配套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 書中的實例源程序; * 書中的案例需要用到的源數據; * 本書教學PPT。 這些配套資源需要讀者自行下載。請按照封底的說明到MATLAB中文論壇上的相關頁面下載,也可以到清華大學出版社的網站上(www.tup.com.cn)搜索到本書頁面后按照提示下載。 本書作者 本書由余勝威主筆編寫。作者結合在西南交通大學學習期間掌握的各類算法及出于對MATLAB的愛好,通過參閱大量資料,精心準確,編寫了本書。感謝馬翠翠在此期間給予的幫助。其他參與編寫的人員有李小妹、周晨、陳超、陳鍇、陳佩霞、黎華、李鵬欽、李森、李奕輝、李玉莉、劉仲義、盧香清、魯木應、馬向東、麥廷琮、米永剛、歐陽昉、綦彥臣、冉衛(wèi)華、宋永強、滕科平、王秀麗、王玉芹、魏瑩、魏宗壽、溫本利。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若有疑問,可以在MATLAB中文論壇的本書交流版塊提問,也可以發(fā)郵件到bookservice2008@163.com,我們會及時答復。 編者
第1篇 數字建;A
第1章 MATLAB基礎知識 2 1.1 MATLAB簡介 2 1.2 聯機幫助系統 4 1.3 用戶路徑設置 6 1.4 矩陣的表示 7 1.4.1 數值矩陣的生成 7 1.4.2 符號矩陣的生成 9 1.4.3 特殊矩陣的生成 10 1.5 一般矩陣運算 15 1.6 基本圖形繪制 17 1.7 簡單圖像處理 22 1.8 建立函數文件/.M文件 23 1.9 常用數值擬合 24 1.10 常用數據插值 26 1.11 MATLAB工具箱函數查詢 28 1.11.1 特征值和奇異值函數表 28 1.11.2 數據擬合函數表 28 1.11.3 數據預處理函數表 28 1.11.4 偏微分方程求解算法函數表 28 1.11.5 繪圖函數表 29 1.11.6 參數估計函數表 29 1.11.7 概率密度函數表 29 1.11.8 隨機數生成器函數表 30 1.11.9 統計圖形函數表 30 1.11.10 非線性回歸函數表 30 1.11.11 聚類分析函數表 31 1.11.12 降維方法函數表 31 1.11.13 假設檢驗函數表 31 1.11.14 分布檢驗函數表 31 1.11.15 隱馬爾可夫模型函數表 32 1.11.16 最小化函數表 32 1.11.17 方程求解函數表 32 1.11.18 最小二乘函數表 33 第2章 LINGO基礎知識 34 2.1 LINGO窗口介紹 34 2.1.1 LINGO文件菜單(File Menu) 35 2.1.2 LINGO編輯菜單(Edit Menu) 36 2.1.3 LINGO模型求解菜單 37 2.1.4 窗口菜單(Windows Menu) 38 2.1.5 LINGO的命令行命令 40 2.2 LINGO中的集 43 2.2.1 模型的集部分 43 2.2.2 定義原始集 44 2.3 LINGO基本運算符 46 2.3.1 算術運算符 46 2.3.2 邏輯運算符 46 2.3.3 關系運算符 47 2.4 數學函數 47 2.5 金融函數 48 2.6 概率函數 50 2.7 變量界定函數 51 2.8 集操作函數 52 2.9 集循環(huán)函數 53 2.10 輔助函數 55 2.11 LINGO求解器設置 56 2.11.1 Interface(界面)選項卡 57 2.11.2 General Solver(通用求解器)選項卡 58 2.11.3 Linear Solver(線性求解器)選項卡 59 2.11.4 Nonlinear Solver(非線性求解器)選項卡 60 2.11.5 Integer Pre-Solver(整數預處理求解器)選項卡 61 2.11.6 Integer Solver(整數求解器)選項卡 61 2.11.7 Global Solver(全局最優(yōu)求解器)選項卡 62 第3章 SPSS基礎知識 64 3.1 數據的輸入和保存 64 3.2 SPSS圖形繪制 69 3.2.1 散點圖繪制 69 3.2.2 直方圖繪制 72 3.2.3 箱圖 73 3.3 SPSS線性回歸 75 3.4 SPSS因子分析 79 3.5 SPSS系統聚類分析 85 第4章 數學建模基礎理論及算法設計 92 4.1 分段函數的一般處理方法 92 4.2 數據預處理與標準化方法 96 4.3 線性規(guī)劃 99 4.4 非線性規(guī)劃 101 4.5 層次分析法 104 4.5.1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與步驟 104 4.5.2 層次分析法應用舉例 106 4.6 時間序列指數平滑預測法 110 4.6.1 一次指數平滑預測法 110 4.6.2 二次指數平滑預測法 111 4.6.3 三次指數平滑法 112 4.7 時間序列線性二次移動平均法預測法 114 4.8 BP神經網絡 119 4.9 圖與網論模型及方法 122 4.9.1 最小樹 123 4.9.2 最短路 125 4.10 基本粒子群算法 130 第5章 基于LINGO的基礎理論及算法設計 137 5.1 整數規(guī)劃 137 5.2 集合覆蓋問題 138 5.3 混合整數規(guī)劃問題 139 5.4 目標規(guī)劃 141 5.4.1 基于序貫式算法的線性規(guī)劃 141 5.4.2 帆船生產問題 143 5.4.3 資金分配問題 144 5.5 非線性規(guī)劃 146 5.5.1 平板車裝貨問題 147 5.5.2 絕對值最小問題 149 5.5.3 選址問題 150 5.6 大規(guī)模數學規(guī)劃 151 5.6.1 飛行管理問題 151 5.6.2 倉庫與客戶物資分配供應問題 153 第2篇 數學建;A案例分析 第6章 企業(yè)銷售額問題 158 6.1 摘要 158 6.2 問題的提出 159 6.3 模型假設 159 6.4 問題一 160 6.4.1 模型的分析 160 6.4.2 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162 6.5 問題二 163 6.5.1 模型的分析 163 6.5.2 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163 6.6 問題三 166 6.6.1 模型的分析 166 6.6.2 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166 第7章 日報銷售問題 168 7.1 問題提出 168 7.2 摘要 168 7.3 基本假設 169 7.4 符號說明 169 7.5 問題一 169 7.5.1 模型的分析 169 7.5.2 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169 7.5.3 結果的分析及驗證 171 7.6 問題二 171 7.6.1 模型的分析 171 7.6.2 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171 7.6.3 結果的分析及驗證 173 7.7 問題三 173 7.7.1 模型的分析 173 7.7.2 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173 7.7.3 結果的分析及驗證 174 7.8 問題四 174 第8章 鋼管加工用料問題 175 8.1 摘要 175 8.2 問題的提出 175 8.3 問題的假設 176 8.4 符號說明 176 8.5 問題的分析 176 8.6 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177 8.7 結果的分析 179 第9章 航空運輸能力問題 180 9.1 問題提出 180 9.2 摘要 180 9.3 基本假設 181 9.4 符號說明 181 9.5 問題一 182 9.5.1 問題的分析 182 9.5.2 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182 9.5.3 結果分析 183 9.6 問題二 183 9.6.1 模型的分析與求解 183 9.6.2 結果的分析 184 9.7 問題三 184 9.7.1 問題的分析 184 9.7.2 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185 第10章 人員安排問題 187 10.1 問題的提出 187 10.2 摘要 187 10.3 問題的假設 188 10.4 符號說明 188 10.5 問題一 188 10.5.1 問題一的分析 188 10.5.2 問題一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189 10.6 問題一模型的優(yōu)化 191 10.6.1 符號說明 191 10.6.2 改進模型的分析 192 10.6.3 改進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193 10.7 問題二 195 10.8 問題三 198 第11章 食堂用餐滿意度問題 200 11.1 摘要 200 11.2 問題的提出 200 11.3 基本假設 201 11.4 符號說明 201 11.5 模型分析 202 11.6 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202 11.6.1 建立層次分析模型 202 11.6.2 構造成對比較矩陣 203 11.6.3 一致性檢驗 208 11.6.4 計算組合權向量并做組合一致性檢驗 208 11.7 結果分析 209 11.8 模型改進推廣 210 第12章 城市居民食品分類及零售價格預測 212 12.1 問題的提出 212 12.2 摘要 212 12.3 問題的分析 213 12.4 問題一 214 12.4.1 基本假設 214 12.4.2 符號說明 214 12.4.3 問題的分析與求解 214 12.4.4 食品的特點分析 216 12.4.5 模型一的改進 224 12.5 問題二 232 12.5.1 基本假設 232 12.5.2 符號說明 232 12.5.3 問題分析 233 12.6 馬克立夫模型 238 12.6.1 模型求解步驟及結果 243 12.6.2 結果分析 245 12.7 時間序列指數平滑預測法 246 12.7.1 一次指數平滑預測法 246 12.7.2 多次指數平滑預測法 247 12.7.3 結果分析 250 12.8 時間序列線性二次移動平均法預測法 250 12.8.1 簡單的一次移動平均法 250 12.8.2 線性二次移動平均法步驟 250 12.8.3 結果分析 254 第13章 景區(qū)滅火問題 255 13.1 問題提出 255 13.2 摘要 256 13.3 基本假設 256 13.4 符號說明 257 13.5 問題分析 257 13.6 問題一的分析 258 13.6.1 模型的建立 259 13.6.2 模型的求解 261 13.7 問題二的分析 263 13.7.1 模型的建立 264 13.7.2 模型的求解 265 13.8 問題三的分析 271 13.9 模型的評價與推廣 276 13.9.1 模型的評價 276 13.9.2 模型的推廣 277 第14章 煤礦最優(yōu)通風量問題 278 14.1 問題提出 278 14.2 摘要 279 14.3 問題的分析 279 14.4 模型的假設 280 14.5 符號的說明 281 14.6 問題一 282 14.7 問題二 288 14.8 問題三 293 14.9 模型的驗證 296 14.10 模型的評價與推廣 297 第15章 住房的合理定價 299 15.1 問題提出 299 15.2 摘要 300 15.3 基本假設 300 15.4 符號說明 301 15.5 問題分析 301 15.6 問題一 301 15.6.1 問題一的分析 301 15.6.2 問題一模型的建立 302 15.6.3 問題一模型的求解 303 15.6.4 問題一結果的分析及驗證 304 15.7 問題二 306 15.7.1 問題二的分析 306 15.7.2 問題二模型的建立 306 15.7.3 問題二模型的求解 308 15.7.4 問題二結果的分析及驗證 311 15.8 問題三 312 15.8.1 問題三的分析 312 15.8.2 問題三模型的建立 313 15.8.3 問題三模型的求解 316 15.8.4 問題三結果的分析及驗證 316 15.9 模型的評價 317 第16章 發(fā)電機安排計劃 318 16.1 問題提出 318 16.2 摘要 319 16.3 問題假設 319 16.4 符號說明 319 16.5 問題分析與建模 320 16.5.1 問題分析 320 16.5.2 數學模型 321 16.6 模型求解 322 16.6.1 求解方法 322 16.6.2 問題一的求解 322 16.6.3 問題二的求解 324 16.6.4 問題三的求解 327 第17章 大氣污染問題 330 17.1 問題提出 330 17.2 摘要 330 17.3 基本假設 331 17.4 符號說明 331 17.5 問題分析 331 17.6 問題一 332 17.6.1 問題一的分析 332 17.6.2 問題一模型的建立 332 17.6.3 問題一模型的求解與分析 334 17.7 問題二 336 17.7.1 問題二的分析 336 17.7.2 問題二模型的建立 337 17.7.3 問題二模型的求解 338 17.7.4 BP神經網絡模型求解 340 17.7.5 問題二結果的分析及驗證 342 17.8 模型的評價與推廣 343 17.8.1 模型的評價 343 17.8.2 模型的推廣 344 第3篇 數學建模分析與提高 第18章 交巡警服務平臺的設置與調度問題 346 18.1 問題提出 346 18.2 摘要 346 18.3 基本假設 347 18.4 符號說明 347 18.5 問題一 347 18.5.1 模型一數據的處理 348 18.5.2 模型一的建立及求解 351 18.5.3 模型二的建立與求解 353 18.5.4 模型二的改進 355 18.5.5 模型三的建立與求解 356 18.6 問題二 361 18.6.1 模型一的建立與求解 365 18.6.2 模型一的改進 366 18.7 模型的評價與推廣 368 18.7.1 模型的評價 368 18.7.2 模型的推廣 368 第19章 風電功率預測問題 369 19.1 問題提出 369 19.2 摘要 370 19.3 基本假設 371 19.4 符號說明 371 19.5 問題一 371 19.5.1 問題一分析 371 19.5.2 馬爾科夫鏈模型一 373 19.5.3 三次指數平滑法模型二 380 19.5.4 BP神經網絡模型三 385 19.5.5 模型的比較 390 19.6 問題二 393 19.6.1 問題二的分析 393 19.6.2 問題二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393 19.6.3 問題二結果的分析及驗證 397 19.7 問題三 397 19.7.1 問題的分析 397 19.7.2 模型的算法流程 397 19.7.3 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398 19.7.4 提高預測精度的因素 403 19.8 模型的評價與推廣 404 第20章 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問題 405 20.1 問題提出 405 20.2 摘要 406 20.3 基本假設 407 20.4 問題分析 407 20.5 問題一 408 20.5.1 問題一的數據整理及處理 408 20.5.2 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408 20.5.3 模型的改進 410 20.5.4 模型的進一步改進 417 20.6 問題二 420 20.6.1 問題二的分析 420 20.6.2 模型的建立 421 20.6.3 模型的求解 424 20.6.4 結果的分析 426 20.7 問題三 427 20.7.1 問題的分析 427 20.7.2 模型的建立 427 20.7.3 模型的求解 428 20.7.4 結果的分析 431 20.8 模型的評價 431 20.8.1 模型優(yōu)點 431 20.8.2 模型的缺點 431 第21章 蛛網結構合理性研究 432 21.1 摘要 432 21.2 問題的背景與重述 432 21.2.1 問題的背景 432 21.2.2 問題的重述 433 21.3 問題分析 433 21.3.1 對蛛網外形輪廓的分析 433 21.3.2 對蛛絲分布疏密性的分析 433 21.3.3 對蛛網蛛絲受力的分析 434 21.3.4 本文求解流程 434 21.4 模型假設 435 21.5 符號說明 435 21.6 模型的建立求解及分析 435 21.6.1 蛛網外形輪廓探究的模型分析 435 21.6.2 蛛網外形輪廓探究的模型建立 436 21.6.3 蛛網外形輪廓探究的模型的求解和結果分析 437 21.6.4 對蛛絲分布疏密程度研究的分析 440 21.6.5 綜合評價模型 449 21.7 框絲與錨定絲受力分析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453 21.7.1 星型連接和Y型連接的力學模型分析 453 21.7.2 模型求解與分析 454 21.7.3 框絲、半徑絲、錨定絲受力比較及力學性能 454 21.8 模型的評價與推廣 455 21.8.1 模型的評價與改進 455 21.8.2 模型的推廣 456 第22章 太陽能小屋的設計 457 22.1 問題重述 457 22.2 摘要 458 22.3 問題分析 459 22.3.1 問題一的分析 459 22.3.2 問題二的分析 459 22.3.3 問題三的分析 459 22.4 模型假設 460 22.5 符號說明 460 22.6 問題一 460 22.6.1 問題一的分析 460 22.6.2 問題一模型的建立 463 22.6.3 問題一模型的求解 470 22.6.4 問題一結果的分析及驗證 475 22.7 問題二 475 22.7.1 問題二的分析 475 22.7.2 問題二模型的建立 476 22.7.3 問題二模型的求解 476 22.7.4 問題二結果的分析及驗證 479 22.8 問題三 480 22.8.1 問題三的分析 480 22.8.2 問題三模型的建立 481 22.8.3 問題三模型的求解 483 22.8.4 問題三結果的分析及驗證 485 22.9 模型的評價與推廣 485 22.9.1 模型的評價 485 22.9.2 模型的推廣 485 第23章 高校碩士研究生指標分配問題 486 23.1 問題提出 486 23.2 摘要 487 23.3 基本假設 487 23.4 符號說明 488 23.5 問題分析 488 23.6 問題一 489 23.6.1 問題一分析 489 23.6.2 問題一模型的建立 490 23.6.3 問題一模型的求解 491 23.6.4 問題一結果分析 491 23.7 問題二 494 23.7.1 問題二的分析 494 23.7.2 問題二模型的建立 494 23.7.3 問題二的模型分析 498 23.8 問題三 499 23.8.1 問題三的分析 499 23.8.2 問題三模型的建立 499 23.8.3 問題三模型的求解 500 23.8.4 問題三結果分析與驗證 504 23.9 問題四 506 23.9.1 問題四的分析 506 23.9.2 問題四模型的建立 506 23.9.3 問題四模型的求解 508 23.9.4 問題四結果分析與驗證 510 23.10 問題五 511 23.11 模型的評價與推廣 512 23.11.1 模型的評價 512 23.11.2 模型的推廣 512 第24章 碳排放約束下的江蘇省煤炭消費量預測 513 24.1 問題的提出 513 24.2 摘要 514 24.3 基本假設 515 24.4 符號說明 515 24.5 問題一 515 24.5.1 問題一的分析 515 24.5.2 數據的預處理 516 24.5.3 相關性檢驗 516 24.5.4 主成成分分析 517 24.5.5 模型的建立 517 24.5.6 問題一第一小問模型的求解 518 24.5.7 問題一第二小問模型的求解 519 24.5.8 問題一第三小問模型的優(yōu)化求解 520 24.6 問題二 520 24.6.1 問題二的分析 520 24.6.2 數據的預處理 521 24.6.3 CO2排放強度的雙立方插值擬合 521 24.6.4 煤炭、石油、天然氣與CO2排放強度模型的建立 522 24.6.5 煤炭、石油、天然氣與CO2排放強度模型的改進 525 24.6.6 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碳排放系數 525 24.6.7 問題二模型的優(yōu)化求解 525 24.6.8 模型結果的分析 529 24.7 問題三 529 24.7.1 問題三的分析 529 24.7.2 數據的標準化 530 24.7.3 煤炭消耗量產生的CO2排放強度的計算 530 24.7.4 數據的整理 530 24.7.5 產業(yè)的煤炭消費量與對應CO2排放強度模型的建立 531 24.7.6 問題三模型的優(yōu)化求解 534 24.7.7 煤炭消費總量的求解 535 24.7.8 模型結果的分析 538 24.8 問題四意見與建議 538 24.9 模型的評價與推廣 539 24.9.1 模型的評價 539 24.9.2 模型的推廣 539 第25章 變循環(huán)發(fā)動機部件法建模及優(yōu)化 540 25.1 問題的重述 540 25.2 摘要 541 25.3 模型假設 542 25.4 符號說明 542 25.4.1 注釋表 542 25.4.2 下標含義 542 25.5 問題分析 543 25.6 問題一 543 25.6.1 繪制風扇特性數據表中流量隨壓比函數值變化的圖形 543 25.6.2 求解風扇和CDFS的出口總溫、總壓和流量 546 25.7 問題二 552 25.7.1 確定非線性方程組 552 25.7.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發(fā)動機平衡方程優(yōu)化求解 559 25.8 問題三 565 25.8.1 飛行高度為H=11km,馬赫數Ma=1.5時發(fā)動機的性能優(yōu)化 565 25.8.2 飛行高度為H=11km,馬赫數從1.1到1.6變化時發(fā)動機的性能優(yōu)化 569 25.9 模型的評價與推廣 572 25.9.1 模型的評價 572 25.9.2 模型的推廣 572 25.10 基于MATLAB的GUI軟件介紹 572 25.11 正文重要公式推導過程 574 1 附圖清單 574 2 附錄正文公式推導 577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