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金融史叢談》是一部研究中國貨幣金融史的學術文集,主要圍繞貨幣、金融及其各分支的起源階段,以文獻學與專門史結合為方法,以考據(jù)為手段,對歷史上諸多概念的來源和內(nèi)涵、重大事件的性質(zhì)和影響、重要人物的思想和著述等進行深入探討,提出很多不同于已有結論的新觀點。作者重視于不疑處有疑、道人之所未道,追求實事求是、無證不立,在邏輯和證據(jù)鏈基礎上體現(xiàn)說服力。大多數(shù)文章以隨筆形式寫出,便于閱讀。
書稿現(xiàn)有文章34篇,可大致分為六組,分別是先秦早期貨幣、紙幣、清代鑄錢工業(yè)、近代金融、錢幣學和貨幣文化。如,其第一部分為關于早期貨幣的考論。中國貨幣起源甚早,但缺少系統(tǒng)的歷史記載,很多概念含混不清,事實湮沒無聞!豆糯泿沤鹑趨舱劇穼@些概念作了清理,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挖掘!敦泿诺男庞脧哪睦飦怼诽岢鲐泿抛畛醯男庞脕碜宰诮绦叛,中國的原始貨幣由祭品充當;《論布與先秦賦稅》和《論三錢之府》討論了先秦賦稅和貨幣在概念上的混同,指出古籍中很多被后世認為是貨幣的布和錢,實際上是賦稅的名稱。《秦朝為何要復行錢》《司馬遷是否誤記了秦代幣制》《錢幣緣何成布幣》等文,討論了秦代幣制的變遷、秦統(tǒng)一貨幣、建立影響后世的貨幣制度等問題,于眾說紛紜中提出自己的觀點。
E考證學者力作,就貨幣金融史上一些重大問題、重大事件提出了新觀點,彰顯了新時代的學術研究活力
艾俊川,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yè),現(xiàn)為《金融時報》編輯、北京印刷學院兼職教授、中國古籍保護協(xié)會古籍鑒定專業(yè)委員會委員。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研究興趣為印刷史、貨幣金融史、文獻學和近世人物掌故,著有《文中象外》(2012)、《且居且讀》(2021)、《中國印刷史新論》(2022)、《E考據(jù)故事集》(2023)等。其所著《中國印刷史新論》從實物考證出發(fā),對古代印刷史的諸多疑問和難題做出了精彩的分析和論斷,入選中華讀書報2022年度十大好書;《且居且讀》獲得全國古籍出版社百佳圖書(2021)普及讀物獎;《E考據(jù)故事集:從清初到民國》入選南方周末2023年度十大好書。
貨幣的初始信用來自信仰
論布與先秦賦稅
論三錢之府
司馬遷是否誤記了秦代幣制
秦朝為何要復行錢
錢幣何以成布幣
釋王信金錢
交子未必雙色套印
從偽鈔案看南宋會子
大明寶鈔與活字印刷不搭界
明永樂二十年鈔法榜文闕字試補
銀行一詞的由來
宋代已有銀行街了嗎?
銀行名稱源自香港新證
金融溯源
梁啟超談金融
金融和finance
尤努斯模式的中國遠親
唐宗愈的幣制建言
《保富述要》的原作與譯作
《顧烜錢譜輯佚》補遺
《永樂大典》本《泉志》校文
翁樹培《泉志》校本整理札記
西夏文識讀過程中的幾個細節(jié)
一位貨幣理論家的書生涯
吐魯番出土古紙牌年代考
從捉五逵看葉子戲起源
李鴻卓葉子戲詩與清代紙牌
麻將前史
目錄古代貨幣金融叢談記一張清代彩票
戰(zhàn)書雖急不開封
北征詩話
清工部殘存銅鉛京運文書輯錄
寶源局工匠管理檔案拾遺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