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認識篇和實踐篇兩篇。本書所呈現(xiàn)的認識篇即是對中學地理教師實施地理科學探究學習深感困惑的問題的解答和說明,實踐篇分別按照“地球與地圖”“自然地理”“區(qū)域地理”等主題甄選優(yōu)秀設計案例和實施案例。
認識篇 地理科學探究學習的問與答
一、什么是地理科學探究學習?
二、為什么要進行地理科學探究學習?
三、地理科學探究學習的目標是什么?
四、地理科學探究學習的主題從何而來?
五、如何選擇地理科學探究學習的主題?
六、如何為地理科學探究學習設置社會情境?
七、地理科學探究學習活動的設計包括哪些環(huán)節(jié)或要素?
八、地理科學探究學習活動培養(yǎng)的探究技能有哪些?
九、地理科學探究學習活動有哪些類型?
十、如何設計地理科學探究學習活動?
十一、能為我國初、高中開展地理科學探究學習活動提供建議主題嗎?
實踐篇(上)“地球與地圖”探究案例
設計案例1 巧用地理學史,加深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探究之探究:從地“方”到地“圓”
設計案例2 合理設計先導實驗,為科學猜想助力——地轉偏向力真的存在嗎?
設計案例3 巧用比較,于日常生活中發(fā)掘探究主題——農歷設置閏年的意義
設計案例4 靈活利用校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制圖技能——平面圖的設計
實施案例1 基于真實生活情境,提升生活探究能力——地圖的運用
實施案例2 動手操作,探究過程注重體驗——如何在地圖上量算兩地之間的距離
實施案例3 化抽象為具象,以任務驅動探究——利用地形圖探究地表形態(tài)
實施案例4 突出地理學科特點,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通過衛(wèi)星云圖識讀天氣狀況
實施案例5 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學生學會學習——運用地圖探究地理環(huán)境地域分異規(guī)律
實施案例6 挖掘地理學史資源,促進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全球構造理論“三級跳”
實踐篇(中)“自然地理”探究案例
設計案例1 開展網絡探究,提高學生的網絡利用能力——地震帶的分布
設計案例2 巧妙設計探究活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風力侵蝕的作用及其塑造的地貌形態(tài)
設計案例3 重視模擬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心灘的發(fā)育過程
設計案例4 合理設計實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影響土壤侵蝕作用的自然因素
設計案例5 搭建支架,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影響土壤濕度的因素
設計案例6 巧用生活主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了解天氣符號,看懂天氣預報
設計案例7 結合實際景觀,提高學生的讀圖效率——我國氣溫的分布
設計案例8 合理利用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掌握重點——海陸分布對氣溫的影響
設計案例9 理性選擇探究主題,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導致城市“熱島效應”的因素
設計案例10 合理設計實驗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設計案例11 正確操作實驗步驟,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大氣能見度的測定
設計案例12 緊密聯(lián)系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問題分析能力——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
設計案例13 把握探究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據分析能力——影響大氣溫度垂直變化的因素
設計案例14 緊密結合探究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影響局部地區(qū)小氣候的因素
設計案例15 科學設計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抓住本質——城市暴雨內澇的水循環(huán)變化的探索
設計案例16 運用角色扮演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我國水資源的現(xiàn)狀及利用
實施案例1 加強“提問”環(huán)節(jié)設計,鼓勵學生從學“答”走向學“問”——地震
實施案例2 緊扣重難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探究性實驗
實施案例3 深入自然大膽嘗試,讓地理教育走向“田野”——到大自然中去探究“河流地貌的發(fā)育”
實施案例4 精心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美麗的石頭能說話
實施案例5 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深入挖掘地理學史——海陸的變遷
實施案例6 結合生活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自然界中的水循環(huán)
實施案例7 以問題為起點,培養(yǎng)學生的設計與表達能力——地表水下滲能力與地表狀況
實施案例8 綜合運用多種探究形式,促進學生掌握地理思維方式——影響河、湖水量的因素
實施案例9 以“錯”促教,鼓勵學生大膽探索——涌升流的成因
實踐篇(下)“區(qū)域地理”探究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