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先對民事訴訟發(fā)回重審制度的內涵加以界定。并且對發(fā)回重審的特征及法理價值進行討論。然后從歷史的角度對民事訴訟發(fā)回重審制度規(guī)范進行檢視,接著從實證視角對發(fā)回重審制度進行考察,并對域外法民事訴訟發(fā)回重審制度進行比較及評價,最后從三大角度展開對完善我國民事訴訟發(fā)回重審制度的建議。
教育化民,潤物無聲,中國自古以來注重教化的作用代中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社會教育的作用愈發(fā)凸顯,成為開啟民智、塑造國民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其成效不能,因而在追求快速實現(xiàn)退房送窮的任務時,社會教育常常成為“少數(shù)人的責任”。由此而產生的頗為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在中現(xiàn)代教育結構體系中,雖然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大部類各據其一,大體可以說學校教育發(fā)達,家庭教育受重視,而社會教育被忽視。
“社會教育”一詞是清末從日本引入中國的。中國的雜志上在1902年便出現(xiàn)過“社會教育”一詞。關于“社會教育”的概念,1929年的全國教育大會決議指出,“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外的,以文化向上為目標的一般教育作用稱,具備各種各樣的教養(yǎng)訓練的設施和機關,以使一般國民能自由利用之為本旨”。1931年,社會教育代表人物之一的俞慶棠在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的演講中指出,社會教育一詞“是從社會學和教育學而產生得來的,而社會教育的目的,是無論公共團體和私人團體,以社會全體民眾為對象,以謀任何人都步的機會,所以無論何人所辦的補習教育均屬之”?。社會教育是相對于學校教育而言的,“收效遲緩而起的新教育”。這既說明它的寬泛范圍,也表明其短時間內難以辦出成效。
清末十年,社會教育已成為重要的社會教化方式,被諸多個人和團體加以運用,因社會各界重視而蔚然成風,一度繁榮發(fā)展。民國肇建,教長蔡元培主張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并重,在設立專門的主管機關社會教育司,將社教分為普通性質與專門性質兩大類,行動上實行注音字母運動。社會教育在官方的推動下,自然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但之后逐漸滯后。究其原因,主要是邊界范圍過寬,種類繁多、分散,能模糊,是在全國學制中沒有地位與合法性等。此時的社會教育,從教育受眾來看,更民眾教育;從教育對象來看,更成人教育;從教育活動范圍來看,更鄉(xiāng)村教育;從教育目的來看,更職業(yè)教育;從關懷領域來看,更生活教育。此外,也經常出現(xiàn)“國民基礎教育”“特種教育”等名異實同、大同小異的稱呼,反映了學理認識上的混亂。
1920年代,在“喚起民眾”的呼聲下,國民政府主張動與社會教育打成一片;而在新生活運動的推動下,政府重新青睞社會教育,甚至規(guī)定社會教育經費占所有教育經費的百分之二十以上。九一八事變后,閑散、滯后的社會教育無法適應急劇變化的形勢需要。為了團結和整合全國社會教育資源,加強異地同行之間的聯(lián)系,推動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宣傳社教的重要性以及與世界社會教育團體接軌,1931年12月中國社會教育社應運而生,并在之后的教育歷史舞臺上表現(xiàn)十分活躍,發(fā)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
本書共六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按照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原則,逐層深入,由表及里,由內而外地敘述中國社會教育社成立、、結束的歷史。試圖通過對它的成立背景、歷史沿革、組織運作、年會舉行、實驗事業(yè)、學術研究、與政治的糾葛關系、參與鄉(xiāng)村建設、歷史地位等方面行內與外、縱與橫、理論與實踐多方面的考察,重建社會教育社活動及其參與當時重大社會建設的基本史實,相關研究,并為今行社會教育提供參考。
章“中國社會教育社的沿革”,主要從其所產生的時代背景與具體現(xiàn)實出發(fā),對全面抗戰(zhàn)前的四屆年會、全面抗戰(zhàn)后參加中國教育學術團體聯(lián)合會并與之舉行的聯(lián)合年會,以及抗戰(zhàn)勝利后召開第五屆年會,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從側面呈現(xiàn)中國社會教育社本身的、變化和發(fā)展情形。
序(田正半)
前言
章 中國社會教育社的沿革
節(jié) 成立背景
第二節(jié) 全面抗戰(zhàn)前獨立活動
第三節(jié) 全面抗戰(zhàn)后加入中國教育學術團體聯(lián)合會
第四節(jié) 復員后的工作及第五屆年會
第二章 中國社會教育社的組織運作
節(jié) 理事會及其職責
第二節(jié) 經費及社務運作
第三節(jié) 推動社會教育合法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
第三章 中國社會教育社與全國社教界的關系
節(jié) 全國社會教育樞紐
第二節(jié) 與國內有關團體機構聯(lián)系
第四章 中國社會教育社的實驗事業(yè)
節(jié) 社會教育實驗區(qū)設置
第二節(jié) 北夏民眾教育實驗區(qū)
第三節(jié) 洛陽社會教育實驗區(qū)
第四節(jié) 花縣鄉(xiāng)村教育實驗區(qū)
第五節(jié) 桂林巖洞教育實驗區(qū)
第五章 中國社會教育社與“政教合一”
節(jié) 從與政治分離到參與救亡
第二節(jié) 與各級黨政部門關系
第三節(jié) 對政教合一的認識深入
第六章 中國社會教育社與鄉(xiāng)村建設
節(jié) 中國社會教育社對鄉(xiāng)村建設的重視與參與
第二節(jié) 社教社與鄉(xiāng)村建設各派的聯(lián)系
第三節(jié) 在鄉(xiāng)村建設中的分歧與筆戰(zhàn)
結語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叢書跋(儲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