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種不同國籍的人具有相同的基本認知能力,比如數(shù)量、時空、范疇化、演繹·歸納推理等。這些認知能力共同作用制約著人類語言的表達形式。從英語、漢語、日語等諸多語言都有授受動詞的存在這一點來看,物體的授受(給予方一物體一接受方)是容易被我們所認知并描述的事象之一。
序章
0.1 日語授受動詞句式研究文獻綜述
0.2 待解決的課題
0.3 研究方法及研究對象
第一章 “主觀性”的認知性多重構造
1.1 主觀性的三個側(cè)面
1.2 句法一語義界面
1.3 關于“主觀性”的不同解讀
第二章 各授受實義動詞句的語義結構
2.1 日語授受實義動詞三分化的認知基礎
2.2 日語授受實義動詞概觀
第三章 句式擴張中體現(xiàn)的認知過程
3.1 “~于々,L/’’句
3.2 “于夕L,Jp”句式的語義結構
3.3 “于乇于夕”句式的語義結構
3.4 補助動詞句式的語義結構
第四章 二重授受句式成立的認知性條件
4.1 不同性質(zhì)授受動詞的組合
4.2 相同性質(zhì)授受動詞的組合
4.3 小結
第五章 從認知相對論看漢日授受動詞對比
5.1 前言
5.2 ‘‘給”的語義結構網(wǎng)絡
5.3 “給,’與‘‘中否”“與元否”的對應
5.4 “給”語法化的階段性
5.5 漢日授受動詞語法化的差異及其動因
終章
6.1 詞與句的連續(xù)性
6.2 今后的課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