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集收錄了論文20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重點學科宗教與文化研究成果。本輯分理論與對話、宗教與文化、民族專題和學苑與述評四部分,從民族理論、文化人類學、歷史人類學、影視人類學諸多角度展示了民族學人類學領域的前沿課題。田野調查扎實、事實論據清晰、理論觀點鮮明,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
宗教與歷史在目前的學科結構中,前者被置于哲學一級學科之下,而史學一級學科下沒有宗教史的分類。但在實際研究中,兩者的交集是顯然的。上海大學歷史系和上海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多年來致力于宗教與歷史的研究。在當今學科大融合的背景下,《宗教與歷史》編者希望借助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推動宗教與歷史的研究。
《宗教心理學》(第四輯)收錄了國內宗教心理學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專家學者的新力作,內容涵蓋埃里克森、榮格等傳統(tǒng)名家的宗教心理學思想,蒂利希對焦慮問題的神學闡釋、肯威爾伯意識理論的佛教哲學特征,儒家、佛教、基督教、民間信仰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宗教應對的理論與心理健康,佛教、道教等傳統(tǒng)文化與心理健康以及大學生宗教信仰與心理健康
《宗教社會學(第五輯)》的中心論題是“宗教組織的社會學研究”,共分為以下專題:佛教與基督教組織;宗教研究;中國宗教的社會學研究;經典鉤沉;學科前沿;學科綜述等。《宗教社會學(第五輯)》圍繞當代基督教與儒教、宗教研究、本土宗教組織研究、基督教組織的現(xiàn)實與歷史、宗教領袖的培養(yǎng)及研究,對當前宗教的組織形態(tài)及其演變等問題進行探
本書的全部章節(jié)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注重從宏觀上來探討經學宋學范式的發(fā)生、特質及相關學派、重要經學門類的傳承與演變。下編是從具體角度對不同學派、不同代表學者、經學著述的經學認知、解釋的方法及思想建構等問題進行分析。這些篇章都集中于對宋代經學中具有典型性問題、儒者、學派與著述的分析,以期實現(xiàn)對宋代經學及其思想有更加宏觀而具體
本書通過對西方繪畫、小說、電影中的喜怒哀樂的詮釋,探討了基督教文明中的生死、自由和家庭,更記錄了作zhe進入西方文明之后受到的思想觸動。這些觸動,既有救贖神話帶來的震顫,也有被自由精神感染后的安慰,更有在觸摸yi些靈魂時的親切與景仰;但所有這些,都浸泡在對現(xiàn)實生活的yi種惶惑和懷疑當中。 作zhe喜歡
作為斷代史的著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美學史》以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及其美學思想因素為研究對象,以佛教中國化、本土化及其審美與文學藝術意識理念的深巨影響為研究重點,凸顯了這一歷史時期中國佛教美學的民族人文特性和中國化、本土化程度的時代發(fā)展軌跡。縷述了漢魏兩晉南北朝的佛教美學發(fā)展歷程,從中國文化形態(tài)、智慧和印度佛教傳入等前
12世紀以后,朱子哲學以理性本體、理性人性、理性方法為基點的理性主義哲學,不僅是中國的思想,也是近世東亞各國占主導地位或有重要影響的思想體系。東亞朱子學在體系上是內在一體的,但中國朱子學、韓國朱子學、日本朱子學又有各自的關注焦點,形成了朱子學的多元面貌。本書首先對朱子的哲學思想進行全面剖析,繼之以此為參照,通過對李退溪
《世界時代》收錄了該書1811年和1813年的兩部已正式排印的原稿、1814年的第81號手稿、以及1815年的殘篇,這是國內外學界較為完整的《世界時代》文本輯錄。在《世界時代》這部著作里,謝林按照“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框架,刻意地用一種夾雜著歷史敘述與辯證法推演的語言闡述了上帝和人在永恒和時間之內的命運:從自身內部的不
女人天生就是矛盾復雜的,她們有著幾多糾纏和煩惱,常常攪得自己的心不得安寧。作為女人,當我們能夠悅納自己、成就自己時,我們的人生就會變得豁然開朗。 《做女人,何苦為難自己》從多個角度對女人的脾氣秉性進行分析,幫助女人更好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寬容自己,同時也成就自己。女人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悅納自己,不要處處與自己
任何人都無法保守他內心的秘密。即使嘴巴保持沉默,但身體也會喋喋不休。雖然語言可以騙人,但行為卻能真實反映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只要我們懂一點行為心理學,那么就能讀懂對方身體動作背后所隱藏的含義,讀懂對方的內心世界。 《知人知面知心的行為心理學》從心理學的角度,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行為進行了深入分析,讓你在日常生活中
世間道路坎坷曲折,人生之路也不會一帆風順,一個人的快樂,并不是他所擁有得多,而是他計較得少。身處競爭的社會,敢于舍得,能夠寬心,人生之路才會順達。 《寬心就會開心舍得方能獲得》從“舍得”和“寬心”兩方面闡釋了做人應有的心態(tài),教會人們看清生活的本質、生命的真諦,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在“舍得”與“寬心”之中找到心靈的寧靜,收
微動作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投影,是外在的身體語言,透過不經意的大小動作體現(xiàn)的心理活動,精通心理學的人能讀到許多不易被人察覺的信息!督獯a微動作》結合微反應、微表情和心理學的知識,選取了日常生活中常見,也容易被忽視的微小動作,以科學的態(tài)度、通俗的語言進行解析,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了解身體語言中蘊含的豐富信息,學會解讀他人行為
每個人的內心都蘊藏著無窮的能量,一旦人們擁有了這些能量,就可以變得無比強大。但是如何把這些能量激發(fā)出來呢?這就需要人們結合心理學來認知自己。 《懂心理學讓你內心強大》從實際生活出發(fā),結合人們的心理困擾,分析人們內心脆弱的根源,教會讀者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人與人的關系,學會運用心理學,改善自己的弱點,提升自己的氣場
《人是情感的存在》是學界關于蒙培元先生哲學思想的學術研究文集。蒙培元先生是當代儒學大家,著名哲學家、中國哲學史家,現(xiàn)代新儒家馮友蘭先生的正宗傳人,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文集包括八個方面的內容:蒙培元哲學思想總論;蒙培元“情感儒學”研究;蒙培元“生態(tài)儒學”研究;蒙培元哲學思想比較研究;蒙培元哲學思想其他專題研究;蒙培元哲
本書以美國美學界的**刊物《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為切入點和基本線索,以美國分析美學的體制化發(fā)展為主題,從一個獨特的視角,揭示美國分析美學的基本面貌、思想資源、學科體制、方法思路和風格狀態(tài),系統(tǒng)闡釋美國分析美學的來龍去脈、歷史演變、代表人物、主要觀點及其爭論焦點、未來趨勢。美國分析美學學派是以分析哲學的方法進行美學研究的
當前國家對科普十分重視,對心理學普及又高度關注。《人類心理十萬個為什么》叢書是我國首部旨在反映人類心理的大型科普叢書。該叢書涉及孩子從出生到青少年期的三個階段,分別為嬰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本書為該套叢書的第二本!禕R》本書以兒童為對象,共有190個主題,回答190個“為什么”問題。每個主題從一個案例出發(fā),引出心
《周易》為六經之首,是中國現(xiàn)存*古老的文化經典,是中華文化重要的源頭活水,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易學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變化,在各個歷史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不同的易學家和易學派別從各個角度對《周易》一書進行解說、詮釋,從而形成了異彩紛呈、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本書共收易學及相關論文2
《中國本土宗教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家與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辦,作者來自全國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師生、研究者。本期包括創(chuàng)刊前言和名家論壇、經典解讀、歷史鉤沉、田野調查、研究動態(tài)五個欄目,共有19篇文章,對中國本土宗教發(fā)展史上的教派傳承、道經問題、道教科儀、民間宗教和神仙信仰等多方面內容進行了探討與研究。
《論語》是儒家的原始經典和古代社會的生活教科書,《論語》學是經學的重要分支。從西漢至北宋,《論語》學的發(fā)展經歷了漢學、玄儒交融、宋學等不同的階段,具有與學術史、思想史主潮相應的典型特征。本書重點對西漢至北宋的《論語》學進行了研究,通過考論各個歷史時段《論語》的主要注家及其注本,指出從西漢到北宋的《論語》學,經歷了從漢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