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史學刊》是由中國法律史學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主辦,中國法律史學會秘書處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組織編輯的專業(yè)性學術集刊。集刊內(nèi)容涵蓋中外法制史、中外法律思想史、法律文化等法律史學科的各個分支,間或旁及法理學、部門法學、哲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等法律史學得以滋養(yǎng)的學科領域!斗ㄊ穼W刊
元代的法律制度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法制的發(fā)展與進步。但形式完善、內(nèi)容進步、指導思想寬緩的元代法律制度,在元代戲劇中卻表露出另外一張面孔。元代戲劇,特別是其中的公案劇,是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體現(xiàn)。本書從訴訟參與人、訴訟程序、程序法律制度、實體法律制度出發(fā),對元代戲劇中的法律文化進行研究。
《社會法論叢》是廈門大學法學院社會法研究所主辦的專業(yè)學刊。本輯內(nèi)容探討了信息科技對勞動和勞動法的影響、社會保險費征收改革、競業(yè)限制、勞動者團結權、勞動債權、生育津貼、域外勞動法實踐等問題。書中文章既有社會法學理論探討大作,又有利用大數(shù)據(jù)實證研究勞動法或社會保障法中的具體問題之專論;作者既有資深學者,也有中青年專業(yè)人士。
《東南法學》是由東南大學法學院創(chuàng)辦的連續(xù)性學術出版物,每年兩輯,分為春季卷和秋季卷。本刊立足獨立的學術研究,密切追蹤理論前沿,積極關注法治實踐,旨在推動法治建設與法學研究的繁榮與發(fā)展。自創(chuàng)刊以來,本刊以交通法、工程法、醫(yī)事法、法律大數(shù)據(jù)研究為辦刊特色,目前設有“名家講壇”、“特色學科(交通法、工程法、醫(yī)事法、法律大數(shù)據(jù)
《法律與倫理》定位在法學與倫理學的交叉研究上,以問題為導向,秉持兼容并包的原則,開拓一片法學家與倫理學家自由交流的學術空間,構筑有助于互相理解、凝聚基本共識的思想論壇。本書為第5期,著力對法倫理學、法理學、法哲學等領域的相關問題做了深入分析,分為自然法專題、司法倫理學專題、法政治學專題、刑法學專題、法律史學專題、人物訪
《法律和政治科學》是西南政法大學主辦的法學類學術集刊,旨在推動法學與政治學、社會學、公共政策學等跨學科、跨領域深度融合,倡導“大社會科學”理念,并鼓勵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合作。本輯為創(chuàng)刊號,既包括了學者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包含了對經(jīng)典政法思想的解讀;既從中國學者視角探討了法律與政治問題,又從國外學者的角度向讀者介紹了
《法律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在為作者承擔的教育部重大項目的*終成果,其在全面梳理了法律人類學自19世紀興起到今天的發(fā)展脈絡及研究變遷基礎上,對法律人類學的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和研究領域進行了反思性總結和評介。該書的貢獻在于,作者一方面對于包括西方法律人類學在內(nèi)的法律人類學研究做了梳理總結,推進了目前的既有研究;另一方面作者
《北外法學》是一本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主辦,面向法學所有專業(yè),突出國際法、國別法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法律研究特色的集刊,設有國際法與區(qū)域治理、知識產(chǎn)權、中東歐國家法律研究、東南亞南亞法律研究、西亞北非法律研究、獨聯(lián)體法律研究、中國法律前沿等欄目。本書為總第2期,共包括15篇文章,分為理論與權利研究,刑事法研究,民商及網(wǎng)
《《法律文明史研究第二輯》》收入法律文明史研究的專題論文7篇,包括:羅馬帝國法律教育研究;12—13世紀意大利的法學教育;12—15世紀大學教會法教育教學研究;15世紀中期至17世紀前期律師公會與英國法律從業(yè)者的培養(yǎng);英國現(xiàn)代法律教育制度的建立——以歐姆勞德報告為中心;現(xiàn)實主義法學理論和大學法學教育改革;留日法政速成科
《法律文化研究》為法史名家馬小紅總主編的一本集刊,改版后以專題形式出版。本書為集刊《法律文化研究》的第十三輯,以“敦煌、吐魯番漢文法律文獻”為專題,收錄中國、日本學者論文共計16篇,外加1篇主編導讀,大致分為研究概覽、個案考證、觀點爭鳴三個部分,詳細梳理了百年來敦煌、吐魯番所出漢文法律文獻的研究概況,逐一考釋了2001
本書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作者通過研究梁啟超關于權利義務論、法治主義、國體、國家結構、司法獨立等方面的法學著述與實踐,展示了梁啟超思想中廣闊而幽深的法學世界,描述了中國現(xiàn)代法學興起的復雜而立體的過程,回顧了在那個中華文明不斷尋找方向、校正方向的時代,中國知識分子對于“中國向何處去”這個緊迫的、根本性的問題不斷求索的歷程。
《羅馬法史綱》由已故意大利羅馬一大羅馬法和羅馬法史教授馬里奧·塔拉曼卡指導主編,并由馬里奧·阿梅洛蒂(MarioAmelotti)、羅伯托·波尼尼(RobertoBonini)等十一位羅馬法學專家參與編寫,是當代羅馬公法與羅馬法史研究領域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20世紀后期羅馬法研究的研究水準。 《羅馬法史綱(第二版)·下
《羅馬法史綱》由已故意大利羅馬一大羅馬法和羅馬法史教授馬里奧·塔拉曼卡指導主編,并由馬里奧·阿梅洛蒂(MarioAmelotti)、羅伯托·波尼尼(RobertoBonini)等十一位羅馬法學專家參與編寫,是當代羅馬公法與羅馬法史研究領域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20世紀后期羅馬法研究的研究水準。 《羅馬法史綱(第二版)·上
社會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目前有關研究較為落后,在基礎理論研究上遠未成熟,很多基本制度和理論原則都沒有確立,不能應對維護經(jīng)濟生活秩序的迫切需要。本書通過對社會法的起源發(fā)展、理論基礎、性質(zhì)定位、法律特征、價值目標、基本原則、法律機制、法律功能、內(nèi)容體系等一些重大理論問題的深入
《東南法學》是由東南大學法學院于2008年創(chuàng)辦的連續(xù)性學術出版物,每年兩輯,分為春季卷和秋季卷。本刊由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劉艷紅教授任主編,由著名法學家李步云先生擔任編委會主任,并邀請著名法學家王利明教授、張文顯教授、陳興良教授、應松年教授和韓大元教授擔任本刊的學術顧問。本刊立足獨立的
本書討論的是“法律正當性(legitimacyoflaw)”問題,這里的“法律”,指的是制定法或?qū)嵶C法,“法律正當性”要回答的問題包括:(1)制定法或?qū)嵶C法為什么具有法效力?(2)制定法或?qū)嵶C法為什么具有權威?(3)人們?yōu)槭裁磻摲䦶闹贫ǚɑ驅(qū)嵶C法?(4)什么情況下,制定法或?qū)嵶C法將喪失法效力,不再是法?這些問題是相互
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的法律人類學發(fā)展,促進法律人類學研究經(jīng)驗的交流,不斷繁榮中國的法律人類學研究,加強對外交流,在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和國家民委、民政部的支持指導下,國內(nèi)熱心于法律人類學研究的一批學者于2011年成立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法律人類學專業(yè)委員會,并從當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法律人類學高級論壇,到2016年底
本書以中國傳統(tǒng)法律中的家與戶為研究對象,從學術史的角度,梳理近百年來關于家戶法律傳統(tǒng)的研究成果,總結其中的學術發(fā)展脈絡與趨勢。本書所選取的十余篇研究成果,分別在屬于他們的年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基本反映出學界在不同的時空語境下對于家戶法律傳統(tǒng)的研究旨趣。當前,我國的民法典正在編纂進程之中,梳理家戶法律傳統(tǒng)研究的百年學
《法律史評論》創(chuàng)辦于2008年,是四川大學主辦的法律史學研究集刊。專論和評論主要刊載法學界與史學界新近的法律史研究成果,人物主要探討古代及近代法政人物及其思想,史料部分主要摘錄和介紹近代基層訴訟檔案供學界參考。本卷《法律史評論》專論部分刊載鈴木秀光教授、翟家駿博士、海丹副教授三位學者關于清代法律史的研究,以及蔣鐵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