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鄭振鐸先生花費十余年時間,廣泛搜集、翻譯、整理西方相關著作的結晶。本書取材廣泛、權威,文辭優(yōu)美,堪稱是國內希臘神話譯介領域的代表之作。
本書是鄭振鐸對中國古典詩詞發(fā)展脈絡的研究著作,以全新的視角闡述中國古典詩詞之美,堪稱研究中國古典詩詞的微型百科。
《世界文化名人經典文庫:蕭紅:怎樣愛,怎樣活》是蕭紅作品的精選合集,以散文為主,并精選部分小說作品。讀者可以在書中了解到蕭紅筆下弱勢群體的鮮明性格。同時,該書可以讓讀者能更直觀地了解20世紀初“大文豪”蕭紅的全貌。
本書是劉半農作品的精選集合,包括劉半農各個時期的散文、詩歌和隨感。能讓讀者從中感受和領略其作品中的美感、激情和灑脫幽默,同時還能感受其文字中透露的“闖將”品格。除此之外,還將劉半農的生平、創(chuàng)作及藝術成就羅列于作品之后,讓讀者能品味到其作品思想的來源。
史鐵生是當代文壇一位獨特的作家,他雖雙腿殘疾,卻創(chuàng)作了眾多小說、散文、隨筆、詩歌。命運的無常和生存的焦慮觸發(fā)了他深邃的思考,對生命奧秘的執(zhí)著追問是他創(chuàng)作的主要動力。遙遠的清平灣、與地壇的往事、合歡樹下的思念、輪椅上的眺望……閱讀史鐵生的作品和人生,讓我們感受他溫暖的文字,觸摸他動人的靈魂。
今天為什么讀魯迅?也許一句話就夠了:魯迅是“現(xiàn)代文學第一人”。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三部小說集、《朝花夕拾》《野草》兩部散文集以及十幾部雜文集,總量并不多,但依然被公認為20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的最高峰!皯T于長夜過春時”,我們一起走近魯迅,看如何他在茫茫黑夜中走異路、去異地、求新知,以文學“立人”。
從《匆匆》對時間流逝的慨嘆,到《春》《荷塘月色》中的詩情畫意,再到《背影》對父愛質樸深情的敘寫,朱自清的文章以其清麗、真淳的情感底色涵養(yǎng)了一代代讀者。今天為什么要讀朱自清?為的便是“文化”二字,從朱自清的文章中,我們能讀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與西方。
本書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現(xiàn)代漢語詩歌“一觀兩翼”的語言問題,主要探討當代詩歌語言觀,以及詩歌語義、結構層面的四個問題和文體、功能層面的四個問題,**限度破除對詩歌語言的認識誤區(qū),探索當代詩學研究的新思路,致力于跨學科交叉研究,深度推進語言學、符號學、哲學等領域的語言理論和方法在詩學研究中的應用,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新的詩學
本書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對波蘭裔英國作家約瑟夫·康拉德及其重要作品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梳理與分析,探討了康拉德作品中的文化精神、道德倫理、思想意識等。首先,康拉德的文本真實地展示了混雜的殖民歷史和多元文化并存的歷史事實,是文化研究的經典案例。其次,康拉德的多重文化身份和文化認證的困境,使他形成了一種對人類不同文化的感觸和包容
南朝彭城劉氏家族是南朝產生作家最多、影響最大的文學家族之一,“兄弟及群從諸子侄,當時有七十人,并能屬文,近古未之有也”(《梁書·劉孝綽傳》)。劉氏家族是南朝文學發(fā)展變化的重要推動者,其家族文學可謂是整個南朝文學史的縮影,完整地體現(xiàn)了從元嘉文學到永明文學、再到梁陳文學的演進軌跡,上接魏晉,下啟隋唐。本書對劉氏家族的文學成
本書是以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為主題的專題資料選,收錄了18世紀至20世紀中期西方學者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的稀見資料79篇,兼顧不同主題、不同時期和不同語種的文獻,以期全面反映早期西方學界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的面貌。書中按西方學界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的主題分十類編排,每一個主題收錄的文章按年代先后排列,并且每篇文章前有題解,介紹作者生平
本書運用文化傳播學、比較文學等文化、文學理論,依據(jù)西方文化與東亞現(xiàn)代文學關系的翔實史料,在世界歷史、社會和文化的廣闊視域下,論述西方文化的歷史演變及特點,闡述西方文化在東亞各國的傳播和影響,研究西方文化影響下東亞各國對西方文化認同心理的形成以及東亞各國現(xiàn)代文學觀念的確立,分析西方文化、文學對東亞各國現(xiàn)代文學的形成和發(fā)展
本書選擇了100首精美的唐詩,分為經典的十類題材,加以重新的詮釋。其中既有對春花秋月等自然風物的細心描摹,又有登山臨水時的深情詠嘆,更有面對歷史古跡時的深沉反思,其內容基本上涵蓋了唐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對十類詩歌的解讀中,既可以感知到唐代詩人們五彩斑斕的詩性生活,開闊自己的歷史文化視野,豐富自己的歷史文化知識,從而接受
馮健男先生是我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理論家,他的批評活動與共和國的歷史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說參與了新中國建立以來近50年的文學史進程,影響了當代文學批評史的面貌。本書選編馮健男先生在文學批評領域的一些研究成果匯集而成,共分為三編:第一編“廢名研究專論”,第二遍“文學理論介入”,第三遍“現(xiàn)當代文學批評”,以展現(xiàn)其
本書包括李禾瑞先生的專著、論文、譯著三部分。專著《1950-80年代蘇聯(lián)文學》對近40年蘇聯(lián)當代文學的發(fā)展歷程做了簡要的概括,既有宏觀的展示,又有微觀的剖析;概述部分理清了文學發(fā)展的脈絡,作家作品部分又能抓住作家特色對代表作品作了深入細致的分析。論文《蘇聯(lián)當代文學的若干問題》探討了蘇聯(lián)當代文學中各種有爭議的問題。譯著《
中國古代山水游記菁錄. 清卷:一城煙火如繪
中國古代山水游記菁錄. 明卷:芙蓉十里如錦
中國古代山水游記菁錄. 漢唐卷 : 秋水共長天一色
本書是作者在半個多世紀的科普創(chuàng)作和編輯工作的基礎上,以科學文化為切入點的自選作品集,分為“文化記憶”“科普隨筆”“編創(chuàng)雜談”三部分。“文化記憶”部分收入了作者記錄自己人生經歷中一些值得記憶的人和事的短文,既有受科普前輩啟蒙的感動,又有一些難以忘懷的經歷和感悟,與作者的科普創(chuàng)作歷程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跌宕的筆墨人生。“科
一說到關于吃食的文章,我們就會想起《端午的鴨蛋》;一想到鴨蛋,我們就會想起那個愛吃的老先生汪曾祺。他在生命最后十七年瘋狂寫作,留下十二卷文字,登上文壇大家的席位。這位“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在他離世二十幾年后,越來越受讀者歡迎。今天我們應該如何讀汪曾祺?雖晚仍翠枇杷樹,他的作品將一直滋養(yǎng)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