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經解三編(套裝共12冊)》收集清代重要經學著作65種,全部選取原始佳善版本進行影印, 每碼上下兩欄,16開精裝12冊。 清代是經學集大成的時代,在其中后期,先后出現(xiàn)了由阮元、王先謙分別主持編纂的《皇清經解》和《皇清經解續(xù)編》兩部皇皇巨編,大體上涵容了清代經學研究的主流成果。然而,由于當時經學學術觀所決定的取舍意
中國歷史上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兩條道路:一條是絲綢之路,傳播中國的物質文化;一條是漠籍之路,傳播中國的精神文化。絲綢之路主要是中外物質文化交流的道路,這是舉世公認的。絲綢之路(SiIkm巳》的概念,是十九世紀後期由德國學者提出的。各國研究者接受了這一概念,並習慣用它來解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但是,現(xiàn)在看來,這一概念有一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二輯)史部(1-18冊)(1套2箱)(HJ)
談到傳統(tǒng)國學的當代價仁值,人大校長紀寶成認為至少有五個方面。第一,重振國學,對于喚起文化自覺,恢復文化自信,實現(xiàn)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二,可提高國人的道德水準,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國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對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三,對于治國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第四,對于提升中國的國際影
《四庫全書》的編纂工程浩大,機構龐雜,人員眾多,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學政朱筠提出《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隨后,乾隆皇帝便詔令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匯編在一起,命名為《四庫全書》。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庫全書》正式開始編修,朝廷設立了“四庫全書館.”
我國的雕版印刷始于唐代,當時主要用于印刷佛經等宗教類作品。雕版印刷儒家經典,始于后唐長興三年。據(jù)《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記載,博士儒徒奉敕將開成石經“句度鈔寫”刻梓,再交“各部隨帙印板,廣頒天下”。最初的經籍版本,經、注、疏各自單行,有所謂單經本、單注本、單疏本。其后,為省兩讀,有人將單注本的文字分別附于經文之后,從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二輯)經部(全十四冊)
漢籍是中國精神文化的載體,漢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著漢籍傳播的軌跡,尋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應該是當代學者和出版人的責任。這些年,有志于此的學者,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學者就提出用書籍之路的概念,來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仔細想來,書籍之路的提法不如漢籍之路明確,探究的范圍也不應該局限在兩國之間,應該把漢籍之
本書是古學院藏版,民國三十一年刻本。收入顧炎武《菰中隨筆》,陳澧《東塾雜俎》,桂文燦《經學博采錄》等經學的研究著作。
本書將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所藏稿抄本文獻輯為一刊,共收錄三十七種,包括稿本十八種,抄本十九種。按四部分類法編排,經部十一種,史部十七種,子部四種,集部五種!秴部匪x錄的稿抄本大多數(shù)都未曾付梓刻印,除本館外,亦未見有其它公私機構收藏,誠為海內僅存的孤本,具有獨特的文獻價值。另有一些稿抄本雖經刊刻,有印本行世,或存量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