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晚清小說中的“新人”形象為研究對象,結合晚清時期的社會背景,闡明“新人”形象的具體內涵。在晚清時代背景下,“新人”形象分別呈現(xiàn)出獨立性、主體性、民族性和烏托邦色彩。晚清小說中的“新人”形象,代表了晚清思想文化界對理想國民的想象和期待,是一系列政治、文化、思想觀念在小說人物塑造上的展現(xiàn)。晚清小說“新人”形象的出現(xiàn)是
本書從“文學中的法律”這一交叉學科研究路徑切入,圍繞《紅樓夢》中賈府的家庭生活與社會關系展開研究,旨在從清代士人的具象生活中探明其禮法觀念的內涵、特征、功能及形成和演變。全書以《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家庭關系和故事情節(jié)為中心,闡釋了傳統(tǒng)家庭性別與等級觀念及其建立的基礎,探討了清代社會士人的理學觀念遭遇的沖擊及其異化后果
本書以文獻為基礎,立足《世說新語》及相關研究著作,以歷史為驗證,先把此書放在它所處的文化情境中進行解讀,再將其置于中國哲學史和倫理學史流變大背景下,通過縱向梳理和橫向對比的方式,找到《世說新語》與魏晉倫理思想的主要關聯(lián),再以這些關聯(lián)為依據(jù)進行剖析,闡釋它對中國倫理思想的重要意義。從《世說新語》的倫理主題、《世說新語》的
連綿兩千余年的《詩經(jīng)》學,到了明末清初這一“天崩地坼”的年代,社會政治巨變、學術思潮也為之一變,此時期的《詩經(jīng)》學迥異于其他時代。至清初時“正在由‘詩經(jīng)宋學’過渡到‘詩經(jīng)清學’”,體現(xiàn)出的特點之一就是“復古考據(jù)之風漸起”。此間,顧炎武以崇實求是的考據(jù)深研《詩經(jīng)》,著述頗豐,其中《音學五書》中的《詩本音》詳考《詩》古音,
本書共分五章:杜詩闡釋的“可能性”;杜詩的傳播與接受;杜詩學研究者的傳衍;杜詩傳播媒介的多樣性;杜詩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主要內容包括:盧元昌杜詩闡釋之實學思想論析;論盧元昌闡杜之“以杜注杜”方法等。
法國來華耶穌會士孫璋于18世紀30年代用拉丁文翻譯和闡釋了《詩經(jīng)》,題為《孔夫子的詩經(jīng)》,這是西方出現(xiàn)的首個《詩經(jīng)》全譯本。本書在《詩經(jīng)》西傳史、中國詩經(jīng)學史和禮儀之爭三大脈絡中,對這一鮮有研究者關注的《詩經(jīng)》譯本做出了全面考察!犊追蜃拥脑娊(jīng)》不僅是一本譯詩集,而且是一部西方詩經(jīng)學轉型期的標志性著作,從《孔夫子的詩經(jīng)
本書厘定了大至“盛世”,下至“家書”等幾個方面。譬如“詩酒度年華”一章,先介紹關于酒的名、器、詞,然后按一般酒客喝酒的過程梳理唐人的酒詩!帮嬀茍龊稀币还(jié),從九個方面分別敘述!皽\品文化”部分,以點帶面,酒中折射的是唐代社會的民俗風情、萬千氣象。
本書聚焦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詩歌的公共性建設、詩歌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關聯(lián)、詩歌與日常生活的接軌、高校新詩教育等理論問題,闡釋張曙光、西渡、周倫佑、晴朗李寒等詩人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詩歌發(fā)展的關系。
本書介紹了漢魏六朝詩、初唐詩、盛唐詩、中晚唐詩、明清詩、清代子弟書,鑒賞《詩經(jīng)》《飲馬長城窟行》《敕勒歌》《落花詩》《臨江仙》《圓圓曲》《憶真妃》《東海漁歌》等等。
作為中國古典通俗文學史上的一顆明珠,《紅樓夢》憑借恢宏的格局、精微的思想、廣博的內容、鮮活的人物以及曉暢的語言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青睞。經(jīng)過兩個多世紀的漫長積累,紅學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極為豐碩的成果。本書主要從文學中的法律這一交叉學科研究路徑切入,圍繞《紅樓夢》中賈府的家庭生活與社會關系展開研究,旨在從清代士人階層的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