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國際教育學報(第四輯)
本書以提高大學生寫作能力和素質修養(yǎng)為目標,著眼于在學習和工作中經(jīng)常使用的文體,試圖讓大學生熟練掌握各類文體的寫作規(guī)范。本書內(nèi)容實用有效、規(guī)范簡練,文字通俗易懂,利于教師課堂講授,便于學生課后學習。本書系統(tǒng)闡述了論文、申論與評論,黨政機關公文,規(guī)章文書,事務文書,傳播講演文書,經(jīng)濟文書,司法文書的寫法及文學寫作。本書可作
敦煌寫本《俗務要名林》是一部按義類分類編排的童蒙識字讀物,全書輯錄當時日常生活用語并加以注釋,堪稱全新的類義詞典。本書在前人整理研究的基礎上,從性質、體例、語音、文字、詞匯等不同角度,用形音義考察相結合、個體描寫與系統(tǒng)比較相結合、語言研究與文化考察相結合的方法,對《俗務要名林》的語言現(xiàn)象做了了深入的探討。
知識是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是經(jīng)過人腦的思考和時間的檢驗而逐步積累起來的,然而知識的擴散和傳承卻成為了知識管理過程中的一大難題,本體學習技術正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書以鋼鐵冶金(I&SM)領域的漢語專利文本作為討論對象,借助本體學習技術抽取其中各層級的知識,*終自動構建出了一個具有實用價值的漢語領域專
本書分為整理編和研究編。整理編在對所輯錄材料的整理過程中,以類為綱,以時為目,把學術筆記中所輯錄到的相關材料進行系統(tǒng)整理。具體處理方法為:先將相關材料分為詞匯語義語用三類,以之為綱統(tǒng)領全編。項目以被整理語料所出筆記的成書時間為目,若多則材料出于同一文本,則以材料在文本中的頁碼先后為序。研究編以理論研究為基本視野,致力于
知名社會語文類刊物《咬文嚼字》雜志,從1995年開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訂本,這是2002年度的雜志合訂本(平裝)。合訂本保持了一貫的特色:知識實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動,材料新穎?镉掠谙蛎议_炮、針對社會熱點事件發(fā)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各類媒體紛紛報道。作為關注社會語文運用的語文類刊物,《咬文嚼字》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
吳玉章中國語言文字研究所是中國文民大學與國家語委合作共建的校級研究機構,成立于1960年,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早成立的語言文字研究所。集刊預計收錄約20篇文章,內(nèi)容分三類:1.吳玉章及研究所紀念文章;2.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日本藏漢文古字書集成與整理研究》專欄文章;語言文字研究文章。
本書針對標句詞提出了一個更具普遍適用性的界定,并在此基礎上,對漢語中的相關句法現(xiàn)象和問題進行了重新審視與理論解釋。標句詞是標示句子類型的虛詞。所謂句子類型,與句子屬性、句類、句子情態(tài)語氣與句間關系等多數(shù)全句功能范疇有關。標句詞是句子特有因素,是與這些全句功能范疇有關的標記詞,是多種功能范疇中心語的統(tǒng)稱。它并非對應于某個
漢字的演變,豐富而生動。我們越多地了解它,就能越深地感受到延續(xù)在我們血脈中的文化的分量。本書挑選中國漢字里富有文化象征意義的漢字,從不同角度,深入淺出、有聲有色地講述它們的來歷、涵義、故事以及輻射開去的文化功能。作者跳脫開了以往字書里對漢字枯燥而刻板的解釋,從自己的主觀認識出發(fā),提出了許多新見,有助于我們對日常使用的漢
本書講述的是中國宋代沉船“南海Ⅰ號”的打撈、發(fā)掘過程,以及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