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主要探討民國以降迄今為止百年間中國學術界有關邊疆民族,特別是關于清代邊疆民族史研究的發(fā)展歷程,以及相伴生的史學觀念意識嬗變,包括重要學派、學術組織、研究機構、學人風貌、學術觀點、著述成果及價值評估諸問題。地域上涵蓋全部陸海邊疆、邊地民族、部落及沿邊鄰邦。
《春秋本例》二十卷,北宋崔子方撰。崔子方,字彥直,又字伯直,號西疇居士,北宋涪州涪陵(今重慶市涪陵區(qū))人。崔子方治學,專守《春秋》一經。傳世有《春秋》學著述三種,分別是《春秋本例》《春秋經解》《春秋例要》!洞呵锉纠肥子写拮臃阶孕蛞黄,卷一為例目,后則分卷以比例。該書有宋刻善本傳世,藏上海圖書館,《中華再造善本》曾據
本書輯錄《左傳》《國語》中的易學內容共三十則,名為“左氏易傳”,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左氏易傳”注疏輯釋,由兩大板塊錯綜構成:一是校釋,《左傳》《國語》注疏的輯錄,以及本書作者的文字?薄⒄Z言訓詁和觀念闡發(fā);二是專論,關于易學特定問題及重要觀念的專題討論,共九篇。下編為“左氏易傳”哲學闡釋,探討了“左氏易傳”的社會觀念
本書是中國第四屆黃帝文化學術研討會的研討成果,從良渚文化與浙江黃帝文化的關系,伏羲文化的遷移,炎帝黃帝二帝到黃帝,炎黃二帝與中華龍文化,五帝時代的社會形態(tài),黃帝時代的文明創(chuàng)造,黃帝時代軍事思想演進,縉云黃帝文化與文化浙江建設,弘揚黃帝文化推進共同富裕,軒轅黃帝與與道家道教,黃帝文化與中華共同體意識建設,黃帝的文明基因與
關東州(日語:関東州〔關東州〕/かんとうしゅうKantōshū),是日本侵略者對大連的稱謂。日本在這里殖民統治的40年間(1905—1945),“關東州”不僅駐扎著關東軍,還是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總部所在地,軍事、政治、警特、文化等統治機構一應俱全,是侵略中國東北和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太平洋戰(zhàn)爭的根據地和橋頭堡,是日本對華精
本書以歷史為序,運用史論結合的手法,從十三個不同側面梳理了政治上、組織上、軍事上國民黨敗退、共產黨勝利的深層原因。從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共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到1949年國民黨敗退孤島、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作者在解放戰(zhàn)爭的歷史脈絡上,揭示了毛澤東勝出蔣介石、共產黨取勝國民黨、解放軍戰(zhàn)勝國民黨軍隊的關鍵因素,闡發(fā)了中國共
原書由日本汲古書院1998年出版。本書為川本先生代表作,以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國家與社會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五胡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對抗與融合、北魏國家社會體制與孝文帝改革、六朝時期的“蠻”與國家、四-五世紀東亞的國際關系等多個層面,對于可以說是這一歷史時期“中心歷史現象”的國家與社會問題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作者自1980
本書將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分為變法圖強、合縱連橫、生死較量、天下歸一四部,從中國歷史上知名的三家分晉講起,用立體的視野,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人性,全新解讀了中國歷史上七國變法圖強、爭斗不斷的大變革時期。本書以正史為藍本,匯集多年來歷史學者的研究成果,去粗存精,用輕松的語壽進行闡釋,并且深度挖掘歷史事件背后的真
本書揀選了60個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詞作為代表,涵蓋歷史人物、文學典故、飲食器物等中國文化的諸多方面,其中不少詞語已經成為現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俗語;作者對這些詞匯進行了細致的梳理、考辨,宗鏡源流,力圖從這些詞匯最早出現的史料典籍中還原其最初的意涵和面貌。這60個名詞,有的來源于歷史人物的事跡典故,有的發(fā)端于中國古人的思想觀
本書緊緊抓住課程這一最基礎最關鍵的要素,推動教育教學內容更新,將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寫入教材,轉化為優(yōu)質教學資源。通過大力開發(fā)實踐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教育矯正的實踐能力;立德樹人,提高學生的職業(yè)道德與職業(yè)能力。本書在編纂過程中,注意圍繞著預期的學習成果--未來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