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有關林溪河流域“峒村林溪”侗族村寨文化整體性、綜合性描述的民族志。在我國的歷史學和民族學范疇里,“峒”是南方人群的一種“居住地”。地理形態(tài)指高原山地中散布的、因河水侵蝕逐漸形成的面積不大的山間谷地。這些“峒地”地勢較平坦、水源較為充足,因此可以容納較多的人群在此定居,從事水稻耕種,而且逐步發(fā)展出穩(wěn)定的人群組織和社
許謙《讀書叢說》有意訂補《書集傳》之不足。書中有關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方面皆加以考證,并不時引據(jù)前人之說。此次整理,以國家圖書館藏清丘象寧抄本為底本,以國家圖書館藏清朱彝尊抄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通校本,以日本靜嘉堂藏清陸樹聲藏抄本、學海類編本為參校本進行整理,以期呈現(xiàn)一個較為完善的便于后人研究使用的版本。《讀四
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是《南齊書》詞匯本體研究,運用精確計量的方法,以語言的時代性、地域性為基點,對《南齊書》的語料性質(zhì)、詞匯來源、復音詞結(jié)構(gòu)等展開探討;下編是《南齊書》所反映的具有中古漢語特點的語言現(xiàn)象與現(xiàn)代閩方言的比較研究,將漢語史研究與方言、方言史研究相結(jié)合,采用個案研究的形式,探討中古漢語對現(xiàn)代南方方言的影響,
本書是配合研究生省級精品在線課程《中外交流與13-14世紀絲路紀行文學研究》而撰寫和出版的線下輔助教材,也是邱江寧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13-14世紀絲路紀行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成果的重要體現(xiàn)。全書由緒論和八章三十二節(jié)正文組成,主要圍繞13-14世紀海、陸絲綢之路大為洞開,中外交流相當頻繁的背景,展開對當時繁榮的絲
越文化是浙江文化的根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越文化研究,擴大其影響力,提升其美譽度,也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越學》第十四輯即為此而編輯。該輯文章大致可為兩個主題,一、是越地名人研究,主要是近代名人,兼及其他時間段的名人。充分顯示了“鑒湖越臺名士
宋韻文化是宋代物質(zhì)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精華所凝,是具有中國氣派的重要文化標識。本書所討論的“宋韻文化”特指具有浙江辨識度和風格特征的宋韻文化,故命之為“浙風宋韻”。本書立足于文、史、哲、藝四個維度,從物質(zhì)基礎到文學藝術,以至思想特質(zhì),將宋韻分解為“城市之韻、通俗文藝之韻、詩文之韻、詞之韻、藝術之韻、思想之韻”六個
碑傳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對人物撰寫傳記的重要體裁,屬于私家撰述,包含碑(墓碑、碑記、神道碑、墓志銘等)和傳(家傳、別傳、行狀、事略等),是了解古代人物的重要資料。對一朝碑傳文字進行合編,宋時已有,至清代,則有錢儀吉之《碑傳集》!侗畟骷帯罚粽子咕,收羅清代光緒、宣統(tǒng)以來商官顯要、名流學者的生平事績、碑傳、墓銘等匯成50
本書是一本有靈魂、有內(nèi)容、有猛料的明朝史,那些陷落在歷史深處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一個個生硬刻板的名字,而是一個個靈魂都散發(fā)著趣味的時代見證者。作者用現(xiàn)代人熟悉的詼諧手法,將明朝的發(fā)展、更迭、龍爭虎斗、愛恨情仇以獨特的視角展現(xiàn)出來,精彩,不容錯過!
本書分萬國商團85周年和萬國商團之各分隊兩部分,內(nèi)容包括:太平天國那些日子、工部局接管萬國商團、和平繁榮的歲月、白俄團、上海輕騎隊等內(nèi)容。
作者徐靜波,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日比較文化。本書為海派文化叢書之一,主要結(jié)合近代日本人的相關文獻出版資料,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近代日本人對中國的書寫,一定程度上是外國人眼中的近代中國的縮影,尤其展示了日本人眼中的近代中國印象,特別是對近代上海的認知與印象。對于了解近代中國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現(xiàn)狀,對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