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寶,1940年生,1980年12月起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先后任編輯、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承擔中國社會科學“七五”規(guī)劃社會學科重點研究課題《臺灣新聞事業(yè)史研究》。曾是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理事、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理事、福建電影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本書從小傳、作品、社會評價等幾個方面呈現了陳飛寶的藝術人生,他矢志不渝地
侯仁之先生1936年從?燕京大學歷史系畢業(yè),之后留校繼續(xù)攻讀碩士學位,并在1940年獲得碩士學位。1946年,他赴英國利物浦大學地理系留學,師從達比教授專攻歷史地理學,于1949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貒,侯仁之任教于燕京大學,并在1952年轉任北京大學副教務長兼地質地理系主任。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了城市歷史地理、沙漠環(huán)境
本書為我社與北大文研院合作項目“文研館·大先生”系列之一種,由北大哲學系李超杰教授撰寫,展示張世英先生的生平事跡、治學精神與主要成就,張世英先生的家屬將協(xié)助配合提供照片。 張世英先生是我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美學家和哲學教育家。在70余年的學術生涯中,張先生在西方哲學(美學)史、德國哲學(美學)、中國哲學(美學)和中
本書是一本文化類圖書,是俞敏洪與閻焱、梁建章、施一公、姚洋、郭為、白瑪多吉、張維迎、王石、劉永好、于曉、張朝陽、周鴻祎、張福鎖等人的對談錄。在此之前,俞敏洪已與人文、社會、科技等領域大咖對談超100期,本書甄選了其中14場對談,向讀者還原俞敏洪與各領域大咖思想激蕩的酣暢對話,以及對談背后的思想沉淀。本書展現了俞敏洪獨特
本書是作者對梅蘭芳紀念館收藏的拓片進行整理、收集、釋文、說明而成的成果,既包括各類墓志銘文,又有器物瓦當,還有書法碑帖,作者對原文作者、拓者或相關人物及知識進行說明,讀其文能知其人,具有較好的文化價值。拓片年代上至西周,下至近現化,從金文至草書行書,體現了梅蘭芳館藏之物的豐富性。書稿體例完整,文字簡潔,可以展示梅蘭
本書從曹操的家世寫起,講述了曹操舉孝廉,酸棗起兵,反董卓,迎獻帝,遷都許昌,“奉天子以令不臣”,討袁紹,伐陶謙,罷黜楊彪,營建鄴城,與吳蜀對抗,堅守臣節(jié),直至突然病逝,以及曹操死因之謎、曹操墓的發(fā)現與挖掘、“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來龍去脈,等等。 歷史上的曹操到底是奸賊還是忠臣?他為什么到死都沒有取代漢室?他是怎樣去世的?
全書共收錄了12位企業(yè)家的訪談實錄與感悟,以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為底色,各企業(yè)家們分享了他們的個人經歷、職業(yè)感悟以及對行業(yè)的熱愛。對當前市場環(huán)境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其中包括市場趨勢、機遇與挑戰(zhàn)等。展現企業(yè)在項目產品開發(fā)、管理或服務上的創(chuàng)新做法,對行業(yè)未來預測、展望與期待。這些訪談內容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結合了實際事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力量,它不問出身,不問來路,只問你是否熱愛。他曾因出身貧家而被人輕視,但那只是他通往成功的墊腳石。他曾因不懂人情世故而被人排擠,但那只是他理解世界的另一種方式。他曾與命運抗爭,因為他知道,只有不畏挑戰(zhàn),才能不負音春。翻開這本書,讓我們一起走進葉根友的世界,感受那份對書法的無限熱愛,體會那份對生活的深
伍連德,中國現代醫(yī)學奠基人,劍橋大學第一位中國醫(yī)學博士,中國第一位諾貝爾獎(1935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yī)學獎)候選人,撲滅百年前東北鼠疫大流行的總指揮,歷史上首次在中國境內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萬國鼠疫研究會)的主持者,民國前期大總統(tǒng)府侍從醫(yī)官,國家防疫制度的創(chuàng)建者,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及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的主要籌辦者,哈爾濱醫(yī)學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