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所寫的通俗性的史學作品。作者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真實的三國與三國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戰(zhàn)爭及地理環(huán)境作了細致的區(qū)分,對董卓如何擾亂朝綱、曹操勢力怎樣興起、赤壁之戰(zhàn)的真相、司馬氏的興亡等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我想就這一段史事,略加說述,或者糾正從前的誤謬,或者
中華民族究竟可追溯到何時何地?秦始皇施行的是暴政還是政治理想?大唐盛世如何在安史之亂后一蹶不振?宋儒的思想為何救不了宋朝?本書作為從民國傳承至今的中國史入門讀物,將中華五千年歷史濃縮于一作。呂思勉先生用曉暢淺顯的語言,講述中華文明進程中人人必知的典故,以文史大家的獨特視角,追索史實背后的深層動因與邏輯,理清文化變遷脈絡
《白話中國歷史》套裝共三本,分別為《白話中國史》《白話中國歷史常識》《白話三國史》!吨袊贰窂拿褡迤鹪撮_始,敘述歷朝歷代史事直至民國開創(chuàng);《歷史常識》選取歷史朝代變遷節(jié)點,從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敘述朝代發(fā)展歷程;《三國史》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真實的三國與文學的三國進行了細致的區(qū)分講解,并對重要人物、時間、戰(zhàn)爭進行
本書設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唐宋文學研究、元明清文學研究、古代文學理論批評、比較文學與文化學研究、語言修辭學研究、國際文化交流七個欄目,收錄了《六朝談助之書的興起與“世說體”的生成和特質(zhì)》《杜甫去官西行新論》《韓國的漢語語源學研究》等文章。
本書匯集了大量關于清朝歷史的史料,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生動有趣的人物故事將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娓娓道來,深刻揭示了中國古代社會由亂到治、由治到亂以及繁榮衰敗的內(nèi)在規(guī)律,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置身于歷史之中,解讀歷史事件,領悟歷史智慧。
本書共分上、下兩冊,以散文的方式書寫遼河口的歷史與現(xiàn)實,并配以相關照片,共同展現(xiàn)遼河口風貌。作品主要內(nèi)容以盤錦地域文化為主,融合其他各種文化,將遼河留給兩岸的子民的民族的、歷史的、人文的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民俗習慣等厚重的遼河文化和精神財富進行梳理。
延續(xù)500余年的南詔、大理國,是唐宋時期以云南地區(qū)為中心建立的兩個地方政權,也是西南邊疆歷史上規(guī)模、影響深遠的地方政權。本書全面闡述南詔、大理國崛起、興盛與衰亡的過程,包括南詔、大理國興衰的時代條件,南詔與唐朝、大理國與宋朝的關系,南詔、大理國興衰對云南與西南邊疆的影響,南詔、大理國興衰產(chǎn)生的全局影響,南詔、大理國完成
本書以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東吳鎮(zhèn)為對象,以宋代人物、事件、遺跡、詩文為核心,聚焦史氏家族、小白市集、天童禪寺、海絲起點、青石遺跡、天童老街以及東吳宋詩宋碑,通過簡練的圖文介紹和精選的詩文附加,展現(xiàn)東吳鎮(zhèn)的海絲文化、名人文化、忠孝文化、建筑文化、陶瓷文化、飲食文化等,呈現(xiàn)其地方特色、歷史底蘊與宋韻魅力。
本書作者張江華先生曾多次進藏就各地的封建農(nóng)奴制社會形態(tài)進行廣泛的田野調(diào)查,熟悉有關西藏封建農(nóng)奴制社會的藏漢文歷史文獻、檔案等。本書基于作者多年的研究積累,對西藏封建農(nóng)奴社會的萌芽、形成、發(fā)展和衰亡的演變過程進行了深入闡釋和解析,從7世紀西藏封建農(nóng)奴社會的萌芽,一直寫到20世紀前期的西藏社會,時間歷史跨度達千年之久,使我
本書主要論述了兩漢時期敦煌的發(fā)展歷史。本書通過全面整理傳世史料中有關敦煌地區(qū)的記載,并充分利用敦煌及其周邊乃至整個西北地區(qū)的出土文獻資料、考古發(fā)掘資料等,對兩漢時期的敦煌歷史進行研究,包括敦煌早期文化(如玉門火燒溝文化、騸馬文化)、敦煌早期民族(月氏、烏孫、匈奴等)研究等。結(jié)合傳世史料、考古資料、河西漢簡等,全面考究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