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了抗戰(zhàn)爆發(fā)后北平藝專和杭州藝專西遷的歷史,按照其播遷路線圖和時間順序,講述了兩校合并、國立藝專成立的背景,以及200師生冒著抗日烽火從沅陵到昆明的艱難歷程;講述了國立藝專到昆明后與西南聯(lián)大等西遷高校一同,克服戰(zhàn)時各種困難,堅持教學,培養(yǎng)藝術人才的歷史;記述了藝專師生同仇敵愾,在昆明街頭,宣傳動員群眾一致抗日的系
本書從我國民間藝術的認知和內涵講起,對剪紙、印染、風箏、竹編、臉譜、皮影、年畫、曲藝、民間元素的現(xiàn)代表達、民間音樂、民間舞蹈、贛劇等典型的民間藝術形式,從原生態(tài)的民間藝術展現(xiàn)到制作技藝的分析、表演和傳承,立體地展現(xiàn)了中國民間藝術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狀。本書不僅體現(xiàn)出我國民間藝術強大的生命力和鮮明的特色,也對民間藝術原始資料收集與
這是一部聚焦于藝術與設計學科交叉領域,面對批評性設計展開史論綜合研究的學術專著。作者探索性地通過對前衛(wèi)藝術理論、當代設計文化等議題的觀照,著力凸顯批評性設計所蘊含的文化批評職能和行動主義向度,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批評性設計面相模糊背后的深層邏輯,及其在未來社會文化活動中應發(fā)揮的獨特作用。
本書以止觀美術館(ZhiguanMuseumofFineArt)所藏七件藏傳佛教藏品的研究論文結集成書,以使更多的人了解這七件藏品的特殊學術和藝術價值。藏品包括造像和唐卡,時代為11世紀至18世紀,,其涵蓋了藏傳佛教藝術史的三個主要方向,即印度與喜馬拉雅藝術對
第四屆“國美金課”展(本科課程)的41門課程,展示中國美術學院課程建設三個維度:傳承課程積累的深度;呈現(xiàn)課程內涵的厚度;凸顯前沿實驗的銳度。課程是教育最微觀問題,但解決的是教育最根本問題。國美始終堅持“以本為本”,推進一流專業(yè)與一流課程建設的“雙萬計劃”,全?;提升本科教學質量,樹?;標桿;推動課程質量建設,體現(xiàn)國美教
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敦煌研究院于2022年8月30日至2023年5月5日攜手推出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敦煌藝術展——“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展覽展出來自敦煌研究院的191套/組/件作品,包括一級文物30件,復刻洞窟8座、壁畫臨本100件、雕塑臨本12身、數(shù)字復制作品20件。除藏經洞珍貴出土文獻、彩塑臨品等作品外,本次
本書收錄作者關于《加強美術學學科建設》《重視對中國現(xiàn)代美術學史的研究》《建立中國美術批評學》等重要論文四十多篇,對美術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特征,對中國美術批評學和古代美術史論中的相關重要專題進行深入研究,對美術學學科建設有較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本書主要包括藝術思想篇、藝術史學篇等,如康有為非“美術革命”論者、“什么是我們的坦途?”、民國時期中西繪畫“結婚論”、緣于情,揆諸史,發(fā)乎畫、“回”與“不回”的人生抉擇等內容。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王國維研究現(xiàn)狀、王國維與變動時代中的學術范式轉換、從三種擇術路徑看王國維藝術理論建構的內在理路、王國維藝術理論的范疇建構和理論創(chuàng)新、王國維書畫理論的范疇重構與現(xiàn)代轉型、王國維美育理論及其對當代美育的啟示等。
本書以中國近代第一個頒布實施的學校教育制度——“癸卯學制”中的學校美術教育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該學制中各級各類學校美術教育的全面、深入研究,梳理出中國近代學校美術教育制度確立之處的基本框架和模式。運用橫向、縱向多維度對比分析方法,深入挖掘史實資料,以史為據,史從論入、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全面解讀“癸卯學制”與中國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