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為14章,闡述了CT、MRI、超聲診斷基礎,以及各常見疾病的影像學和超聲檢查與診斷。介紹了各常見疾病的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方法、病理生理基礎、影像學征象、診斷與鑒別診斷等內容。
本選題包括向象雄走去、從象雄走來、說不盡的古格、古道話滄桑、走在探尋路上等四個章節(jié),分別從古象雄的地域范圍、古象雄的考古遺跡、古象雄的歷史、大唐—吐蕃—天竺的通道、象雄的文明載體等角度刻畫了象雄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并追根溯源,復原了象雄文明在阿里發(fā)源和流布于廣大周圍地區(qū)的情景,突出了象雄作為絲路文明的中轉站的意義,描繪了絲
索朗旺杰老師撰寫的《雅江流域早期文明及其遺跡考察——以扎、堆、雄三地為例》是作者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進一步實地調查和挖掘相關文獻資料,主要分析了和論述了山南市境內的扎、堆、雄三地的早期文化。文章首先論述扎、堆、雄三個地名的由來及其民間信仰。其次,利用相關石碑、墓葬等實物研究扎、堆、雄三地哲學觀發(fā)展史。最后,闡述了扎、
石達頓珠所著的《跨學科視域下的雅隆文化研究》以文學人類學為研究視角,以西藏山南市乃東區(qū)為研究范圍,從“雅隆”歷史地名詞源考究、地理文化區(qū)域界定為入手,以藏漢文獻資料為基礎,運用人類學研究方法,力求歷史地名考證、山神信仰解讀、文學名著分析、文化遺跡考察、民間歌舞挖掘和法律文化闡釋,多層面、多維度展示雅隆文明的整體面貌、區(qū)
本書共分六個章節(jié):《長江文化的內涵和歷史演進》《保護傳承發(fā)展長江文化的時代要求與地方實踐案例》《重點省市保護傳承發(fā)展長江文化的重點舉措》《2022-2023年度長江文化研究情況分析》《2022-2023年度長江文化傳播情況分析》《新發(fā)展階段保護傳承發(fā)展長江文化的路徑思考》,從數據可視化角度分析2022-2023年度長江
本書主要刊載關于廣州乃至廣東的歷史文獻的搜集與整理、嶺南歷史文化研究的學術文章,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教育、哲學、文學、歷史、文獻等學術領域。本書共收錄文章18篇,分為“西方人視野中的廣州”“海上絲綢之路與西學東漸”“地方社會與文化”“文獻研究與發(fā)現”“民國文獻編纂探討”五個欄目。
這是一部關于中華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融合并作用于教學的書籍。作者通過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發(fā)展進行深入研究,展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強化學生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認同感。首先,圍繞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理論進行闡述;其次,深入論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精髓和
本書收錄了《“華夏”臆說》《漢以前之匈奴:兩漢經略匈奴紀之一》《楚漢紛爭與匈奴之興盛:兩漢經略匈奴紀之二》《匈奴之驕橫與漢廷之對策:兩漢經略匈奴紀之三》《南涼興亡及其故都遺址的發(fā)現》《霍爾與土族》等文章。
本書共六章,內容包括:溫州民間信仰綜述、古老的地方主神、溫州的女性神祇、地方性神明信仰、民間信仰的儀式、信俗與地方社會。
本書共分六章,內容包括:明代溫州社會概述、明代溫州民俗文化的主要特點、明代溫州民俗文化的具體景象、清代民初溫州社會概述、清末民初溫州民俗文化的主要特點、清末民初溫州民俗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