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古為鹽官,又稱海昌,今為浙江省嘉興市下轄的海寧市(縣級),位于我國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錢塘江畔。海寧歷史悠久,人文淵藪,前賢輩出,素有修志傳統(tǒng),地方文獻豐富,底蘊極為深厚!逗幹葜靖濉窞榍骞饩w二十四年(1898)由海寧知州李圭始修,海寧知縣劉蔚仁續(xù)修,至民國5年(1916)告竣,民國11年(1922)付梓,朱
本書以朝代為序,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到民國末年止,從歷史文獻中精要輯取與龍泉驛區(qū)相關的,各朝代代表性的歷史記載。分章概括當時的歷史面貌,突出龍泉驛區(qū)在四川歷史上的地位,以及在歷史變遷過程中的區(qū)域特點。本書將重要文章、詩詞、鈺文獻等標點斷句,并對生辟字詞進行注釋,同時對作品的價值進行說明。以此為龍泉驛區(qū)歷史文化正本清源,為
本書將中國近現(xiàn)代史劃分為十個部分,分別是進入近代后中華民族的磨難與抗爭、不同社會力量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和中國革命新局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為建立新中國而奮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chuàng)與發(fā)展、中國
本書由由浙江大學敦和講席教授、中西書院院長劉東主編,邀得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故宮博物院等國內(nèi)研究及教育機構的三十余位一流文史學者撰稿,包括高名潞、姚大力、葛兆光、閻步克等,詮釋中華文明精髓,解讀中華文明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主題。從中國人的信仰與哲學,
本書以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組織的游學課程為基礎,聚焦于“春秋”與“孔子”,從文獻、歷史、哲學、政治、考古等多學科多角度切入,立體呈現(xiàn)春秋時代的社會生活面貌和思想文化狀況,芾領讀者相對直觀地進入到“春秋”的歷史世界,從而對中華文明有一更為深刻的理解。
書稿以蒙古族烏珠穆沁部落的歷史淵源為主線,分別從歷史環(huán)境、姓氏組成、地方方言、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等諸方面入手,對烏珠穆沁部落歷史淵源進行了較為全面而明晰的考證和探索。特別是,對烏珠穆沁部落氏族構成及其發(fā)源地域狀況首次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解讀。書中始終注重把研究和演繹置于蒙古族社會當時的歷史觀照之中,以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結合
《江西文化符號叢書》英文版是一套面向大眾以及海外讀者的江西外宣圖書,為江西省委宣傳部文化強省建設重點項目,旨在打造成為江西向全國、向世界展示江西形象的文化名片。本書為其中介紹江西饒信文化的分冊。饒信文化,是指以古饒州、古信州為中心的上饒區(qū)域文化。上饒市位于江西省東北部,毗鄰浙江、安徽、福建,屬四省中心區(qū)域,有悠久的歷史
本書是作者研究惠州古代歷史的文集,全書共分歷史鉤沉、人文故事、史事考述三大篇章,共收入文章60余篇。歷史鉤沉篇以時間為線索,對惠州古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人文故事篇主要收入惠州古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梳理了其生平事跡與影響,其中有赫赫有名的蘇東坡、晚明“三尚書”“四御史”“湖上五先生”,還有從《四庫全書
《〔康熙〕均州志》四卷補一卷,清黨居易修纂、清江闿增補,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增刻本。黨居易,陜西寶雞人,蔭生,康熙十年(1671)任均州知州。江闿,貴州新貴人,舉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任均州知州。底本質(zhì)量一般,然整體完好。《〔光緒〕續(xù)輯均州志》十六卷首一卷,清馬云龍、湯炳堃修,清賈洪詔纂,清光緒十年(188
《[嘉靖]宜城縣志》三卷,明郝廷璽纂修,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刻本。志分三卷,存上、下兩卷,分別記載了宜城的建置沿革、邑名、分野、風土、古跡、陵墓、祠廟等。卷下所缺內(nèi)容為人物、流寓、宦跡等。該志為宜城存世最早的縣志,各卷雖記載簡略,但史料價值突出,可補年代之缺!禰康熙]宜城縣志》六卷,清胡允慶修,清關寧、尚其志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