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輕柔的愛撫到最嚴厲的打擊,觸覺是我們體驗世界的核心所在。現(xiàn)在,這種最深層的感官首次成為廣泛的歷史探索的主題!蹲钌钋械母杏X:觸覺文化史》這本書通過探索從中世紀到現(xiàn)代基于觸覺的生活經驗,充實了我們對過去的理解。這種親密而感性的歷史研究方法使我們有可能重新發(fā)現(xiàn)歷史文化的觸覺基礎及其塑造社會的特殊方式?死跁刑接懥
本書是一部精煉可讀的當代西方史學入門讀物,重點介紹了當代西方,特別是20世紀以來歐洲史學的變化,討論了當代史學關心的七個重要問題,即:歷史學中的時間、材料與考證、研究尺度與范疇、歷史與書寫、歷史與記憶、歷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作者力圖在探討歷史學基本問題的基礎上,考察歷史的觀念、歷史學家的實踐和
復旦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任軍鋒原創(chuàng)力作,將修昔底德放入西方思想史長河中考察,取其與希羅多德、柏拉圖、亞西比德、霍布斯對比觀照,頗具新意,發(fā)人深省,能夠為我們提供更有歷史縱深感和現(xiàn)實感的思想“借鏡”! 作者從西方政治理論的基本問題脈絡入手,前后左右探察,融貫史哲,勾連古今,探求法理,既多角度解析修昔底德,亦全方位提出新的追
近代以來中國史學的演進主要受四個方面因素的影響:社會的變革與文化發(fā)展;史學自身求變與歷史編纂的變化;出版技術的革新;社會新興階層的積極推動。其中尤以出版技術的革新在推動中國史學近代化方面體現(xiàn)的最為明顯。本書主要通過對官辦出版機構、西方出資創(chuàng)辦的出版機構、學校(學堂)附設出版機構、民營出版機構的研究,分析它們在西方史學傳
史學首先是時間的學問,但空間因素亦不可或缺。歷次史學研究范式的變革,作為視角、概念與方法的“空間”,都起著重要作用。晚近二十年來,伴隨著中西人文學的整體演進,在環(huán)境史、城市史、藝術史、歷史地理學、政治文化史等領域中,都開始出現(xiàn)對“空間”問題、視角與方法的再關注與再探索。這些新的嘗試,不僅推動了史學研究范式的更新,也影響
本書是一部比較文化視野下中日史學及史學思想史的學術論著。全書圍繞中日歷史研究發(fā)展以及史學研究的內涵及其真實客觀性、治史方法、史學的社會價值、史著的文字表達、史學思想與方法論等歷史學的基本問題,以“史料”“史家”“史用”“史話”“史學”為五大主題,分別列出57個論題,展開論述。拈出若干中日史學發(fā)展中的關捩之點與特色話題,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常設中國古代史學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研究、外國史學研究、歷史文獻學研究、當代史學評論等欄目,已被收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本書為總第26卷,設立“中國古代史學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研究”“外國史學研究”“西方史學理論研究
歷史學研究的是什么?歷史認知從何而來?該如何進行歷史研究?本書結合大量實例,不僅從宏觀方法論和具體方法兩個層面,系統(tǒng)闡釋了歷史研究的原則、方向、方法,專門論述了在歷史研究中使用計量方法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同時對年鑒學派、結構主義、主觀主義、客觀主義等西方史學流派的損益得失一一進行了評析。本書于1989年獲蘇聯(lián)國家
本書是為慶祝山西大學建校120周年,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匯編而成,內容主要為社會各界、中心已畢業(yè)學生、中心在職工作人員的隨感及回憶性文章整理而成。本書將生動呈現(xiàn)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30年來的學術歷程,以及中國社會史研究30年來的學術走向。
《歷史學是什么?》為卡爾·蘭普萊希特德文原版《現(xiàn)代歷史科學》英譯本WhatisHistory的中文翻譯,本書旨在向學術界展現(xiàn)蘭普萊希特思想經由英文學術界進入中國時的著作原貌。同時,本書除了《歷史學是什么?》的翻譯內容以外,還包括兩部分原始材料:一為美國學術界從19世紀末至1940年代對蘭普萊希特的評論、報道,以及蘭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