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收錄國內外西夏學最新研究成果的論文集。全書設置了黨項與西夏歷史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西夏及黑水城文獻研究、西夏文化藝術研究、西夏文物考古研究六大板塊,收錄專家學者的文章30余篇,所收文章觀點新穎、見解獨到。本書研究內容涉及西夏政治、經(jīng)濟、軍事、歷史、文化、藝術、語言文字、文物考古及黑水城文獻等多個方面,是目
本書是一部收錄國內外西夏學最新研究成果的論文集。設置黨項與西夏歷史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西夏及黑水城文獻研究、西夏文化藝術研究、西夏文物考古研究等六個板塊,收錄史金波、杜維民、孫飛鵬、岳凱峰等西夏學專家的文章30余篇。研究內容涉及西夏政治、經(jīng)濟、軍事、歷史、文化、藝術、語言文字、文物考古及黑水城文獻等多個方面,是國內
《尚書通考》十卷,為元代黃鎮(zhèn)成詳細考證和詮釋《尚書》源流授受及書中天文歷法、名物典故、音律禮制、地理山川等方面內容的著作。該書兼采前人注解,間附己議,有關名物,皆繪圖以示大要,體例完備,反映了宋元之際閩地學者在《尚書》名物考據(jù)方面的成就。其考證皆能實事求是,是宋元《尚書》學重要著作。此次整理,以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清康
一場對早期中國家庭形態(tài)與社會結構關系的細致探秘。以貴族家族為考察中心的西周宗法制度的研究已有學者做過大量著述。本書主要就傳世文獻、銅器銘文與考古材料的結合,對西周幾個重要氏族及相關的政治結構進行綜合研究,從不同側面切入貴族家族參與政治的方式,來討論西周政治結構與貴族氏族的關系。每章各以一個家族為例,梳理世系,并結合該家
本書共包括詹布魯恩已出版的攝影集《北京美術品第三部》《北京美術品第五部》和部分其所拍攝的底片制作而成的彩色明信片三部分素材,依照片內容進行了主題劃分!侗本┟佬g品第三部》初版于1914年左右,收錄了天壇入口、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建筑景觀十九幅及袁世凱1914年冬至祭天場景八幅,共27張老照片!侗本┟佬g品第五部》初版
本書編選自《顧頡剛全集》,包括《古史辨》序六篇、《我是怎樣編寫古史辨的?》《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周公東征史事考證》。顧頡剛及其古史辨學派對舊系統(tǒng)的古史作出大清理,是近代史學史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其創(chuàng)辦《禹貢》半月刊,發(fā)布諸多地理、邊疆類論文,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科奠基;其對妙峰山的考察則是中國民俗學的研究起點。本作品選涵蓋顧頡
本書以南京國民政府縣政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為研究主線和問題意識,將縣政府、縣黨部、縣參議會之現(xiàn)代地方政權結構與縣域社會階層、社會背景網(wǎng)絡聯(lián)系起來進行研究,系統(tǒng)探討了縣政的權力結構、制度運作、社會管理與控制、縣域公務員群體、相關利益群體、社會背景等歷史實況;突破了傳統(tǒng)單純以縣行政制度為主的縣政研究體系和框架,將制
本書分“基本村情”“社會經(jīng)濟”“古建遺珍”“村莊治理”“人物掌故”“民俗風物”六章。輯錄三洞村的歷史變遷和發(fā)展歷程,深挖鄉(xiāng)村歷史文化,呈現(xiàn)鄉(xiāng)村蝶變新顏,是具備史料價值、收藏價值、文化價值的地方村志類書籍。
本書包括國家治理視角下明清時期壯族地區(qū)的開發(fā)和國家治理視角下明清時期壯族地區(qū)的改土歸流兩編內容。具體內容包括:明清時期王朝國家在壯族地區(qū)實施開發(fā)的基礎與條件;明清時期土司制度與王朝國家在壯族地區(qū)的政治管理;明清時期王朝國家主導下的壯族地區(qū)的經(jīng)濟開發(fā)等。
本書以展現(xiàn)歷史由來、風貌建筑、津味人情為主,涉及專家研讀、街區(qū)規(guī)劃、景區(qū)運營、文化宣傳和居住舊事等,立足天津歷史,講述五大道歷史由來與文化遺產(chǎn)保護故事。并立足五大道的全面布局,通過空間的演變展現(xiàn)五大道背后的社會文化意義,保存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的珍貴文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