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民族器樂”的主題出發(fā),用生動的語言娓娓道來這幾十種散發(fā)著獨特魅力的樂器,以及自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古典音樂和曲調!懊駱贰弊鳛槲覈鴥(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篇章,其所包含的人文色彩和精神是獨特且不可或缺的,更深層次地、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我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樂器、曲調、曲作家以饗讀者,有利于讀者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和地位
本書分為12章,分別以音樂接受的類型、輕音樂、歌劇、室內(nèi)樂、現(xiàn)代音樂等為主題來闡釋作者的音樂理論。阿多諾的音樂理論是建立在其美學基礎上的,而其美學則以其哲學為前提。他認為藝術是對現(xiàn)實的否定性認識,這在于藝術不是對于已經(jīng)存在的把握,而是對于那尚不存在的追求。在此基礎上,他指出藝術的特性為非實在性與異在性、非模仿性和非反映
本書主要內(nèi)容:左權民歌風格在隋代開始形成,20世紀30年代,左權開花調從左權民歌中派生出來。左權開花調構思精巧,歌詞新穎,襯詞襯句凸顯了濃厚的地方性色彩,感染力很強。左權開花調是流行在太行山上的左權、榆社、和順、武鄉(xiāng)等縣域的民歌歌種。2006年,左權開花調被國務院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本書擬從開花調產(chǎn)生的
本書主要內(nèi)容:絳州鼓樂歷史悠久,它吸取了絳州干敲鼓、穿箱藥、車鼓、花鼓、民間鼓吹多種鼓樂的藝術元素,素有“地動山地”“聞聲十里”之譽。演奏起來宏厚博大,氣勢磅礴恢宏,聲韻鏗鏘,粗獷豪放而有力度。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地方文化的喜愛也愈加深厚,絳州鼓樂逐步發(fā)展成為名城新絳的名片,先后在丹麥、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qū)演出。從19
本書主要內(nèi)容:呱子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源于祭祀祈雨文化,在演奏樂器、鼓譜、表演形式以及服飾、道具等多個方面都顯示出華夏農(nóng)耕文化的特色。文水呱子是我國歷史文化瑰寶,是山西鑼鼓藝術珍品,號稱山西鑼鼓三絕,這一具有濃郁黃土風情的民間文化藝術在當今社會得到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賦予古老藝術新的時代元素。隨著對民間藝術的不斷拓
柏遼茲論指揮藝術
葫蘆絲以其神奇的美麗征服了千千萬萬的音樂愛好者,其以好看、好聽、好學、好吹、好帶的特點,迅速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傳播,學習葫蘆絲的人越來越多,但很多人沒有音樂基礎,在學習中存在很多困難,需要科學的引導和練習。作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傳播者,要從實際出發(fā),尋求最簡便易行的方法,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與思路,教會音樂愛好者快樂有效地
本書試圖通過一本清晰可讀、廣泛而實用的手冊,揭示樂譜上未標記的力度、運音法與緩急法等方面的細微處,幫助演奏者更加規(guī)范地遵循歐洲鋼琴音樂的重要演奏準則與規(guī)范。書中圍繞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沃爾夫等作曲家的作品展開,列舉了一百多個譜例,并提供了掃碼視頻示范,幫助讀者們了解歐洲音樂傳統(tǒng)。
本書記錄了從遠古至新中國建立江蘇歷史上重要的樂人、樂曲、樂器、樂論、樂事等音樂事象。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江蘇古代音樂史,以歷時通史體系寫作,分為遠古及夏商時期的音樂,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音樂,秦漢時期的音樂,六朝時期的音樂,隋唐五代時期的音樂,宋元時期的音樂,明清時期的音樂七章。下篇為江蘇近現(xiàn)代音樂史,則以專題史的范
“花兒”是西北地區(qū)藏族、裕固族、東鄉(xiāng)族、保安族、土族、撒拉族、回族、漢族、蒙古族等九個民族用漢語演唱的民歌,是絲綢之路上古老的口傳民歌,被譽為“大西北之魂”。該書在《西北花兒精選》《六盤山花兒兩千首》等四十余部“花兒”歌詞集的基礎上,精選“花兒”歌詞,并對其注釋,考釋“花兒”本字,對方言詞加注國際音標注音。同時,對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