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輝煌、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與百年大變局、學史明理,增強政治自覺、牢固樹立正確史觀學習宣傳研究好黨的歷史等。
本書是公眾史學的專業(yè)文集,主要介紹公眾史學的理論、實踐、方法、教學等。本書收集了國內外研究公眾史學的一線學者的文章,秉承跨學科、跨文化的理念,通過理論探索、學術評述、實地研究、專題討論、評論(包括公眾史學新書、博物館展覽、影視與數(shù)字歷史項目等)、動態(tài)與前沿、讀史札記、讀者來信/綜述等專欄,探討歷史在公眾領域的產(chǎn)生、表征
本書為安徽大學歷史學院最新學術研究成果,收錄18篇歷史學論文,如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元江州路總管李黼史事考補》《明代的刑法調控與救荒制度》,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清末外銷財政規(guī)模蠡測:基于山西、廣東兩省清理財政資料》《鄉(xiāng)賢與近代徽州經(jīng)濟轉型》《改革開放初期工業(yè)經(jīng)濟體制改革述論》,研究世界史的《印刷媒介視野下近代早期西歐知識
《京師歷史評論》(TheBNUHistoricalReview)是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主編的英文歷史學專業(yè)研究輯刊,是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成果。主要發(fā)表中國史學界的優(yōu)秀原創(chuàng)成果,中國史與世界史并重,注重比較研究,涵蓋歷史學的各個分支及與歷史學關系密切的學科。設有專題研究、書評等欄目。旨在展示中國歷史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史學概覽,它包括歷史學的歷史、歷史學的屬性、歷史研究者與研究的對象,以及歷史學的學科體系等內容,編寫的目的是在縱向、橫向、性質、結構等方面介紹歷史學科的大致狀況和基本特征。第二部分史料詳說。史料之所以要詳說,是因為歷史學的史料復雜而繁多,且真?zhèn)蜗嚯s、魚目混珠,研究者在利用它們之前,勢必要對它們
歷史學家是在重建真相,還是在講述故事?從古希臘歷史學家的奇聞逸事到現(xiàn)代歷史學家的各種研究方法,《歷史之源》向我們闡述了我們與歷史的關系,以及歷史作為一門學科是如何演變的。通過一系列史例,作者阿諾德為我們揭示了研究歷史和理解歷史的方法。我們讀完后定會無比興奮,因為我們不僅能從中發(fā)掘過去,還能發(fā)掘自己。
本書集中梳理了漢魏六朝不同歷史階段中文人社會身份與政治角色的變化過程,并從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人身份的關系出發(fā),對漢魏六朝文學發(fā)展中創(chuàng)作生態(tài)、文類選擇、風格演進、批評范式等諸多問題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書選擇了較長時段的研究,擺脫了斷代文學的限制,以一個寬廣的視角,整體梳理了唐代以前文人身份變化的歷程,以及隨之產(chǎn)生的文學生態(tài)的變化
本書分為四章:第一章學習與接受馬克思主義,介紹了張舜徽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前的經(jīng)世思想及20世紀50年代開始系統(tǒng)學習、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歷程。第二章文字學研究,重點考察了張舜徽在唯物史觀指導下的文字學研究,說明馬克思主義思想對其文字學研究的深刻影響。第三章思想文化史研究,展示了張舜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批判地繼承中國
為迎接云南大學即將到來的百年校慶,本書匯編了1923—1949年間在云南大學任教期間的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的學術論文而成,其中包括錢穆、顧頡剛、吳晗、白壽彝、方國瑜、王庸、翁獨健、納忠等27位著名學者的50篇論文,這些論文除了個別幾篇已見于學者文集之外,將近一半以上的論文缺乏整理,例如:錢穆的《論清儒》《中國思想史六講》、
《史學要義》四卷,補卷一卷,凡五卷,明代卜大有輯,徐栻作敘。有萬歷五年(1577)刻本,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后世未曾重刊。本書輯錄了明代及其以前史學名家討論史學的作品。其輯錄篇章,文體涉及疏、表、事狀、書、論文、序、跋、傳記等,內容集中于歷代史官、史官制度、作史義例、史館修史、史法、正史、雜史等諸多方面。梳理了上起西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