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公眾史學的專業(yè)文集, 主要介紹公眾史學的理論、實踐、方法、教學等。本書收集了國內(nèi)外研究公眾史學的一線學者的文章, 秉承跨學科、跨文化的理念, 通過理論探索、學術評述、實地研究、專題討論、評論 (包括公眾史學新書、博物館展覽、影視與數(shù)字歷史項目等)、動態(tài)與前沿、讀史札記、讀者來信/綜述等專欄, 探討歷史在公眾領域的產(chǎn)生、表征、呈現(xiàn)、認知和傳播。
李娜: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公眾史學中心研究員,加拿大康科迪亞大學口述歷史與敘事中心國際研究員。曾任浙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7一2021年),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3一2017年)。她是美國公眾史學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n PublicHistory)理事會成員之一,擔任《公眾史學家》(The Public Historian)國際編輯,主要專業(yè)領域是公眾史學和城市歷史保護。著有Kensington Market:Collective Memory, Public History and Toronto'sUrban Landscape,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15;《集體記憶、公眾歷史與城市景觀》,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7年;《公眾史學研究入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研究成果刊登于Oxford Handbookof Urban Planning, History Workshop Journal,Journal of Family History, The Public Historian,Public History Review, Public History Weekly等。
博物館、遺址與公眾考古
爭議地帶:歷史、博物館和公眾
美國記憶、文化戰(zhàn)爭與國家博物館科技陳列的挑戰(zhàn)
歷史博物館的終結(jié):什么是B計劃?
追隨佩里的腳步:史密森學會走進日本
尋找商朝人祖先:中美商丘考古隊的一些往事
歷史教育
從“講歷史”到“做歷史”
推崇“事實之學”:20世紀20年代中國中小學校歷史教育的趨向
1958年中學歷史教育革新與“公眾史學”:以上海為中心的考察
歷史意識與新中國中學歷史教科書演進
歷史與媒體
從制造爆款到打造偶像——淺議新媒體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歷史劇的衰落原因及突破路徑
公眾史學的書寫與傳播——以短劇《切爾諾貝利》和紀實文學《切爾諾貝利的悲鳴》的同題探討為例
實踐聚焦
建構(gòu)蠶桑公眾歷史的探索
評論
全球語境下公眾史學的多面樣態(tài)——評《何為全球語境下的公眾史學》
歷史意識的實踐拓展與概念推進——讀《凝思歷史意識》
公眾史學的“教材化”?——《公眾史學導論:解釋過去,尋求參與》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