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熱搜榜的方式,將時空拉回到清代,借由一個個令人驚訝的新聞標題,讓讀者置身明代。本書精選年度熱點事件,以年度熱搜榜的方式呈現(xiàn),內容涵蓋從鰲拜亂政到雍正當朝的主要歷史事件。 作者通過一幅幅手繪漫畫,讓人物和事件躍然紙上,凸顯人物個性、厘清事件脈絡,讓這些先賢豪杰再次現(xiàn)身于人們的視野中,也讓讀者輕松擁抱歷史,了解大清風
本書以”文言筆記+七絕格律詩“的形式展現(xiàn)南通歷史文化,梳理南通歷史文脈,在內容上涉及南通建置沿革、著名歷史文化人物、名人軼事、文化藝術、詩詞等方面,進而展現(xiàn)南通的歷史與城市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文獻中記載的東周西戎應是一個復雜的族群,它主要由兩支不同的人群所構成,一支為西北地區(qū)土著族群,一支為北方草原地帶南下人群,這兩群人所使用的文化構成了東周西戎文化的主體,并決定了東周西戎考古學文化面貌的多樣性。由歐亞草原文化、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共同構成的東周西戎考古學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基因。在500年中,東周西戎人
《春秋學研究》由同濟大學曾亦教授與復旦大學郭曉東教授主編,為國內首本以春秋學作為研究對象的輯刊,此為第三輯!洞呵飳W研究》(第三輯)共30萬字,收文章13篇,分4個欄目:公羊發(fā)微、春秋學史、禮學與制度、讀經札記。文章總體質量較高,反映了學界春秋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本輯研究論文在主題上集中于春秋學,兼涉禮學,既有對專人專書
本集刊論文以中國古代史從魏晉至隋唐史研究為主體,延續(xù)武漢大學唐長孺先生開創(chuàng)的研究風格和優(yōu)勢,研究角度涉及政治史、制度史、社會史以及新出文書和碑刻的整理和研究等多個方面,學術成果受到國內外史學界高度關注。本輯包括20余篇論文,分吐魯番學研究研究論文文獻整理與研究三個專題,內容涵蓋了魏晉到唐之間以政治、軍事、社會以及碑刻、
本稿內容為中國古代文史研究前沿論文及述評。時段為中古隋唐到宋代、明代。常設欄目為專論、書評等。本期為禮學與禮制專號,刊出文章15篇,包括導讀1篇,專論9篇、譯文3篇、書評2篇。內容包括《周禮》的賦稅制度及其與法家的關系,從夫妻牉合看喪服制度中的女性處境,宋元嘉二十三年何承天奏彈文書再析,陳朝郊祀禮新詮,等等。本書旨在成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發(fā)出了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偉大號召。為了更好地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地發(fā)揮宣傳思想文化的作用,《文學遺產》從2023年第4期開始連續(xù)組織了文化傳承發(fā)展的跨學科思考習近平文化思想闡釋專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
給孩子的細節(jié)中國史·通史(漫畫版)(全20冊)是專門為6-12歲少年兒童打造的有細節(jié),內容全面的漫畫中國歷史書。書中按照時間和事情的發(fā)展邏輯講歷史,展現(xiàn)了完整的,多角度的中國通史。每個單元都配以精彩的標題,輕松的文字、生動的故事,和爆笑的隨文漫畫,更貼近孩子的喜好。書中還設置了許多巧妙的版塊,如:歷史的細
“天妤”是首個文化出海的國風虛擬數字人她從壁畫中來,千余年后重返人間,游歷各地,收集碎片,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現(xiàn)盛世華彩。2022年4月22日上線以來,通過精心打造的《千壁尋蹤》系列短劇,天妤以收集壁畫碎片為線索,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進行短視頻演繹。本書整理其相關內容,用天妤講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
1920年代的北伐在形式上是戰(zhàn)爭,在實質上是革命。經過這場戰(zhàn)爭,中國從政治到社會等各層面均有深遠變動。這一時期,地方社會既有的軍政力量在革命過程中不斷分合演進,深刻制約了國民政府對地方政治的整合。本書從軍事和政治的互動與關聯(lián)出發(fā),探討北伐時期地方軍政格局演變和政治整合歷程,進一步揭示地域社會原有的社會關系與革命陣營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