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族是中國歷史*為悠久的家族之一,其家學傳承亦源遠流長。曲阜孔氏家族學術在清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發(fā)展經歷了雍正以前、乾隆時期、嘉道時期、咸豐以后等四個發(fā)展階段。世居曲阜的地域環(huán)境、世代相傳的家學淵源、科舉仕宦的生活閱歷以及特有的孔氏家族制度均對孔氏家族學術的發(fā)展產生了一定影響。清代曲阜孔氏家族中學術成就*突出的是
本書是蔣維喬在光華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時的講義,全書用文言體撰寫而成,自1932年初版至今,已有八十余年的歷史。為了便于今人閱讀理解,編者將較為晦澀的原書譯為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并加以注釋詳解,讓讀者更易于閱讀與領會。
鴻儒國學講堂-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清季民初的北學研究——基于譜系建構與學風交融視角,本課題以近代以降特別是清季民初作為考察時段,以直隸(今河北大部分地區(qū))作為考察區(qū)域,以北學及相應政學群體作為考察對象,一方面通過梳理近代直隸學術風氣的流變,尤其是湖湘學術、桐城派、西學進入后,憑藉在舊式書
本論著主要圍繞船山價值理念研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構來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構必須吸收中國傳統(tǒng)價值理念的有益成分——尤其是極具經世致用且影響了近代以來中國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現當代中國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的王船山的價值理念。本論著一方面分析研究船山價值理念的基本內涵及其在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和當今社會中的意義
譚明冉著的《王夫之莊學研究--以莊子解為中心》在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十章考察王夫之對莊子的評價。*章述說王夫之解莊的緣起,強調其通《莊子》以君子之道的態(tài)度及其對莊子思想的認同。第二章講述其對《莊子》名篇作者的判定,指出他受蘇軾《莊子祠堂記》的影響,和在判定《寓言》篇作者時的主觀臆測。第三章講述他解莊的方法,突
《“大家精要”叢書:焦循》介紹了焦循(1763—1820),江蘇揚州人,清代乾嘉之際著名的經學家、易學家、數學家、戲曲理論家。博聞強識,于經史、歷算、訓詁、水利、建筑等都有研究,為揚州學派重要代表人物,與阮元齊名。因科舉落第,托疾不入城市十余年,構筑雕菰樓,于其中讀書著述,所著《雕菰樓易學三書》《孟子正義》《里堂學算記
鄭若萍注譯的《日知錄》內容宏富,包括經義、政事、禮制、科舉、地理、藝文、天象、術數等,分三十二卷,其中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在這本書中,面對王朝傾覆,他振臂高呼,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口號;面對風俗敗壞,他樹立了行己有恥的道德底線……《日知錄》是一本傾注了顧氏一生心血的書,也是
本書選取了清代儒學的代表性人物惠棟與戴震兩位國學大師,分別介紹了他們的生平、從學經歷以及對后來學術研究的影響,分述二人的儒學觀點、思想。惠棟對清代儒學的貢獻是創(chuàng)立了考據方法,樹立了經典只有經過考證才能相信的信條。他終其畢生精力進行考據研究,培養(yǎng)出了成千的學子,形成了吳派;輻澣ナ篮螅髡鸸_站在惠棟一邊,接過了考據學的
《李颙》是“大家精要”叢書中的一本,記述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李颙一生致力于講學,倡導講學自由的學術人生。李颙為陜西盩厔人,年輕時借書苦學,遍讀經史諸子以及釋道之學,為學兼采朱熹、陸九淵兩派,主張各取所長;重視實學,提倡“明體適用”。本書著重講其在江南、關中講學的經歷以及其講學特點、內容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