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蔣維喬在光華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時的講義,全書用文言體撰寫而成,自1932年初版至今,已有八十余年的歷史。為了便于今人閱讀理解,編者將較為晦澀的原書譯為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并加以注釋詳解,讓讀者更易于閱讀與領(lǐng)會。
蔣維喬(1873-1958),字竹莊,自號因是子,江蘇武進(今常州)人,著名教育家、哲學家、佛學家、養(yǎng)生家。著有《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呂氏春秋匯要》、《中國哲學史綱要》(與楊大膺合著)、《宋明理學綱要》等;佛學方面的著作有《中國佛教史》、《佛學概論》、《佛教淺測》、《佛學綱要》等。其中以《中國佛教史》有影響。
第一編復(fù)演古來學術(shù)之時期
第一章 程朱學派
第一節(jié) 顧炎武 / 003
第二節(jié) 陸世儀 / 012
第三節(jié) 陸隴其 / 027
第二章 陸王學派
第一節(jié) 黃宗羲 / 036
第三章 朱王折衷派
第一節(jié) 孫夏峰 / 052
第二節(jié) 李颙 / 057
第三節(jié) 曾國藩 / 068
第四章 關(guān)洛閩學派
第一節(jié) 王夫之 / 076
第五章 考證學派
第一節(jié) 考證學之淵源 / 087
第二節(jié) 考證學之內(nèi)容 / 091
第三節(jié) 戴震 / 098
第四節(jié) 洪亮吉 / 109
第五節(jié) 俞樾(附孫詒讓) / 117
第六章 實用派
第一節(jié) 顏元 / 127
第二節(jié) 李塨 / 140
第七章 和會儒釋派
第一節(jié) 彭紹升(附汪縉、羅有高) / 146
第八章 公羊?qū)W派
第一節(jié) 公羊?qū)W派之淵源 / 155
第二節(jié) 公羊?qū)W派之內(nèi)容 / 167
第三節(jié) 康有為 / 178
第四節(jié) 譚嗣同 / 197
第五節(jié) 梁啟超 / 205
第二編吸收外來思想之時期
第九章 嚴復(fù)
第一節(jié) 略傳及著書 / 229
第二節(jié) 介紹之學說 / 232
第三節(jié) 結(jié)論 / 239
第十章 王國維
第一節(jié) 略傳及著書 / 242
第二節(jié) 性說 / 244
第三節(jié) 理說 / 250
第四節(jié) 介紹之學說 / 255
第五節(jié) 結(jié)論 / 271
第一編復(fù)演古來學術(shù)之時期
明末王學狂恣之流弊,學者雖厭惡之,然尚未有公然反對者,雖顧炎武為考證學之祖,亦不過提倡程朱以斥陸王而已。黃宗羲亦從王學入手,而創(chuàng)經(jīng)世致用之學。至乾嘉間惠棟、戴震出世,考證學大成,方公然推倒宋學,揭橥漢學?芍谇宄鯐r理學派尚非全無勢力也。理學派中,又可分為程朱學派、陸王學派、朱王折衷學派。
自明代后期,王陽明的心學開始泛濫恣肆,導(dǎo)致了各種社會問題,讓學者們痛恨不已,但是當時沒有人敢公開反對。雖然顧炎武被認為是清代考證學派的鼻祖,但他的思想其實更多地體現(xiàn)的是程朱理學,并且試圖用理學駁斥陸王心學。而黃宗羲也以王陽明心學作為切入點,創(chuàng)立經(jīng)世致用的學問。到了乾隆、嘉慶年間,惠棟、戴震等人登上歷史舞臺,至此考證學極為興盛,并且取得卓越的成就,他們這才敢公然反對以程朱和陸王為代表的宋學,從此高舉漢學的大旗。由此可知,在清初,理學派并非沒有一點勢力。理學派又可分為程朱學派、陸王學派、朱王折衷學派。
第一章程朱學派
第一節(jié)顧炎武
一、略傳及著書
顧炎武,字寧人,號亭林,昆山花浦村人。生于明神宗萬歷四十一年(紀元一六一三),歿于清康熙二十一年(紀元一六八二),年七十歲。性耿介絕俗,狀貌英秀,事繼母王氏甚孝。明亡時,清師下江南,炎武糾合同志,舉義兵,不成,昆山城破。母年六十,謂炎武曰:“我雖婦人,然義不可屈”;不食而卒。臨終,以世食明祿,勿仕二姓,誡炎武。炎武奉遺教,終生不渝。周游天下,所至考其山川風俗,古今治亂之跡,自金石碑碣,以及地理經(jīng)濟之學,無所不通。出游時,后車滿載書籍,作實地之參考。見聞既廣,卓然自成一家,當代咸目為通儒?滴跏,始卜居陜之華陰。諸生有請講學者,謝之曰:“近日李二曲,亦以聚徒講學得名,遂招逼迫,幾至兇死;雖威武不屈,然名之累則已甚;況東林之覆轍,由此而進者耶!笨滴跏吣辏t征博學鴻儒,諸公卿爭欲羅致之。炎武乃豫使門人之在京者,辭之曰:“刀繩具在,勿速我死。”炎武既負用世之才,未得一試;于是在雁門之北,五臺山東,及長白山下,墾田牧畜,以實行其經(jīng)濟政策;墾熟之田,恒交其弟子管理之,故其財用常饒足云。
著書有《日知錄》三十二卷;《補遺》四卷;《天下郡國利病書》百二十卷;《肇域記》一百卷;《音學五書》三十八卷;《五經(jīng)異同》三卷;《左傳杜解補正》三卷;《九經(jīng)誤字》一卷;《石經(jīng)考》一卷;《金石文字記》六卷;《經(jīng)世編》十二卷;《下學指南》六卷;《文集》六卷;《詩集》五卷;《歷代帝王宅京記》十卷;《昌平山水記》二卷。此外小品著述尚多,大都收入《亭林遺書》。
譯文
顧炎武,字寧人,號亭林,是昆山花浦村人。他出生于明神宗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時年70歲。顧炎武性情耿直,外表英武儒雅,為人傲世脫俗,而且對自己的繼母王氏非常孝順。明代滅亡的時候,清兵攻打到江南一帶,當時顧炎武聯(lián)合各路愛國人士,一起舉兵抗清,但仍然無法抵擋,昆山城很快被清兵攻破而淪陷。
那時顧炎武的繼母已經(jīng)60歲,把他叫到跟前,說道:“我雖然身為女流之輩,但也知道什么是大義,絕不能屈服,投降敵人。”繼母最終選擇絕食殉國,臨死前告誡顧炎武,要他一輩子只領(lǐng)受明代的俸祿,絕對不能做清朝的官員。顧炎武聽從繼母的遺命,終其半生始終堅守這一信念,從沒改變過。
后來他周游天下,每到一個地方,就考證當?shù)氐纳酱锖惋L俗人情,記錄古今歷史王朝興衰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從金石器皿到石碑石碣,再到地理和經(jīng)世濟人的學問,幾乎無所不通。每當他出門的時候,都在車后裝滿了書籍,作為他實地考察的參考依據(jù)。
顧炎武的見識和學養(yǎng)非常廣博,這也是他的思想學問能超越其他人,自成一家的原因,當時的學者都稱他為“通儒”。康熙十六年,顧炎武搬到陜西華陰居住。當時有一些文人學者請他出山講學,他都當面拒絕了,說道:“最近李二曲收徒講學,名聲越來越大,但也因此招來朝廷的威逼利誘,幾次差點身死。雖然他最終硬是不肯屈服,但是名聲連累了他,讓他活得痛苦不堪。想當年東林黨人就是因講學而遭禍,我不愿重蹈他們的覆轍。”
康熙十七年,朝廷昭告天下,征召博學鴻儒。當時朝中官員顯貴都想招攬顧炎武,他當時在京城有一些門生,于是就托門生轉(zhuǎn)告這些人說:“我已經(jīng)把刀子、繩子都準備好了,你們不要逼我去死!
顧炎武雖然身負學問和才華,但最終也沒能把這些才學都展示出來。此后,他走遍雁門關(guān)以北、五臺山以東,以及長白山附近,開墾良田,馴養(yǎng)畜牧,推行自己的經(jīng)濟政策和經(jīng)營方法,田地里的土產(chǎn)成熟之后,就交給弟子門生打理。所以,他晚年不缺少錢財,過著很富足的生活。
顧炎武的著作有《日知錄》三十二卷、《補遺》四卷、《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肇域記》一百卷、《音學五書》三十八卷、《五經(jīng)異同》三卷、《左傳杜解補正》三卷、《九經(jīng)誤字》一卷、《石經(jīng)考》一卷、《金石文字記》六卷、《經(jīng)世編》十二卷、《下學指南》六卷、《文集》六卷、《詩集》五卷、《歷代帝王宅京記》十卷、《昌平山水記》二卷。除此以外,小品文和其他著述也很多,大都收錄在《亭林遺書》中。
二、學說
炎武博學多聞,考證精詳,長于經(jīng)濟。抱用世之志,最忌空談。有鑒于晚明王學,類于狂禪,故專奉著實周到之朱學,排斥陸王。嘗曰:“古今安得別有所謂理學,經(jīng)學,即理學也。自有舍經(jīng)學以言理學者,而邪說以興。”(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碑》)此經(jīng)學即理學之言,正是推翻宋明理學,而直進于六經(jīng)根柢之標語。唐鑒有云:“亭林之學,主明體達用,經(jīng)世濟人。以卓犖不群之才,抱俯仰無窮之志,足跡半天下,所交皆賢豪有道之士,而卒著書以老,使人追慕于簡策之間而不能置。夫先生之為通儒,人人能言之;而不知先生之所以通,不在外而在內(nèi),不在制度典禮而在學問思辨也。是以平心察理,事事求實,凡所論述,權(quán)度惟精,往往折衷于朱子!保ā秶瘜W案小識》)觀此,可知炎武之學養(yǎng),雖不如宋明諸儒,專力于理氣心性,然實闡明道之體用,究極于經(jīng)世之術(shù)。其所著《日知錄》,最足表顯其學風;其求學之精神,為后來考證學之基礎(chǔ);故炎武可謂之程朱派之考證學者。
理氣心性之學,自宋迄明,可謂登峰造極。闡發(fā)已無余蘊;清代儒者,苦無研究之余地。于是一轉(zhuǎn)其方向,注意及考證學。故哲學思想,可以論述者,雖大家如炎武,亦不免有寂寥之感。然其實踐方面,則各有一說。今舉其為學之要旨如下:
曰博學于文,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天下國家,皆學之事;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不被其澤。故曰: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下學
指南》)
此語雖甚簡易,然為學經(jīng)世之綱領(lǐng),不出乎此。炎武不幸處明清革命之際,不得實施其抱負。然觀其言行,真王佐之才也。其與友人論學一書,頗足見其主義之所在。今撮其要點如下:
《大學》言心不言性,《中庸》言性不言心。來教單提心字,而未竟其說,未敢漫然許可,以墮于謝上蔡、張橫渠、陸象山三家之學。竊以為圣人之道,下學上達之方;其行在孝弟忠信;其職在灑掃應(yīng)對進退;其文在《詩》、《書》、三《禮》、《周易》、《春秋》;其用之于身,在出處、辭受、取與;其施之于天下,在政令、教化、刑法;其所著之書,皆以撥亂反正移風易俗,以馴至乎治平之用;而無益者,一切不談。(《與友人書》)
觀此,則炎武之踐履篤實,根本上極似程朱;而其專求實際,不落空談,則又在程朱以外,自成一種樸學。無怪后來之考證學,推炎武為初祖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