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裁判》一書集中關(guān)注法治之下的裁判理論。它在預測論和人權(quán)論之間采取了中間立場。第一章論述道法官不能僅僅適用法律來達到確定的結(jié)果,而不使用自由裁量權(quán)做出裁判,盡管“自由裁量權(quán)”常常被認為是一種不受限制的,與法治相違背的權(quán)力。所以,本書的核心關(guān)切是法官如何在法治的框架下狹隘地行使自由裁量權(quán)? 這一理論研究對于當下的中國司法實踐是很有現(xiàn)實意義的,法官如何在法律的框架內(nèi)行使裁量權(quán)并獲得民眾對裁判結(jié)果的信任,是我國亟待解決的司法難題。
作者簡介
史蒂文J伯頓(Steven J. Burton),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B.A.(文學士),南加州大學法律中心J.D.(法律博士),現(xiàn)任愛荷華大學John F. Murray講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合同法、法理學、國際商事仲裁等。獨著有《法律和法律推理導論》(張志銘、解興權(quán)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誠信裁判》、《合同法原則》等,合著有《合同法》、《合同誠信:成立、履行、違約、執(zhí)行》等,主編《“法律的道路”及其影響:小奧利弗 溫德爾 霍姆斯的遺產(chǎn)》(張芝梅、陳旭剛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等。
譯者簡介
宋晨翔,男,山西沁水人。中國政法大學在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誠信問題。
目錄
第一部分 誠信理論
第一章 頑固的不確定性 3
1.1 確定性問題 3
1.2 不確定性的分類 6
1.3 不確定性和裁判 10
1.4 不確定性和當代法理學 13
第二章 誠信理論 26
2.1 司法義務 26
2.2 司法的自由裁量權(quán) 28
2.3 衡量理由 37
2.4 作為背景的正當性 45
第三章 一個說明性案例和次反對 50
3.1 司法的立場 50
3.2 帕特森vs.麥克萊恩信用卡聯(lián)盟 51
3.3 一個可選擇的觀點 58
3.4 次反對 64
第二部分 可承認的自由裁量理論
第四章 科學與懷疑主義 77
4.1 可允許的自由裁量權(quán) 77
4.2 認知上的確定性 78
4.3 理論與實踐 84
4.4 社會科學的角色 88
第五章 批判性理論 96
5.1 政治確定性 96
5.2 法律的內(nèi)在宣稱 96
5.3 自由主義的內(nèi)部論點 99
5.4 限制和特征 110
第六章 關(guān)于法律的哲學觀點 116
6.1 確定性與法律的性質(zhì) 116
6.2 規(guī)則,以定義的方式 116
6.3 哈特法律的概念 125
6.4 正確答案命題 129
6.5 語義學自然法 134
第三部分 法律、道德與政治
第七章 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 143
7.1 踐行正義 143
7.2 法律和道德的沖突 144
7.3 維護法律的道德義務 153
7.4 通盤考量 155
第八章 誠信的政治統(tǒng)治 160
8.1 政治動因 160
8.2 法律與政治 161
8.3 不當偏見 166
8.4 誠信理論的前景 178
案例表 180
人名表 182
術(shù)語表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