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減負難——針對“過重課業(yè)負擔”問題的新探索
定 價:49 元
- 作者:單鷹
- 出版時間:2015/6/25
- ISBN:9787513030175
- 出 版 社:知識產權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G632.0
- 頁碼:307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本書全面分析了“減負”問題,提出了很多新的觀點和看法。1、“過重課業(yè)負擔”概念分析,分析這一概念的前科學性質及其含混性。2、“過重課業(yè)負擔”概念的復雜性分析。3、提出了轉換成“不當課業(yè)”的設想,提出判定不當課業(yè)的幾個標準。4、對“過重課業(yè)負擔”進行歷史回顧。5、對國外相關問題的梳理和介紹。6、對“過重課業(yè)負擔”源頭進行梳理。7、對導致“過重課業(yè)負擔”教育自身內因的分析和揭示。8、對“減負”政策文本進行梳理總結。9、對導致“過重課業(yè)負擔”的合力進行分析。10、分析頂層源頭不減和兒童權利的缺乏,導致減負乏力。11、給出幾個相應的政策建議。
本書通過這一新的視角和觀點,促使社會全新認識“過重課業(yè)負擔”與社會背景、社會各方、教育制度,教育現象,以及教育改革的關系,從而有望逐步推進,破解形成“過重課業(yè)負擔”的系統(tǒng)合力。這種全方位認識一旦形成,將最終轉化為中國基礎教育回歸公民基礎本位,公民育人本位、公民可持續(xù)發(fā)展本位的民意基礎和決策基礎。這既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根本方向,是中國現代化的基礎保障;當然,這也是本書最大的社會效益。
本書的全新視角和觀點,將給“過重課業(yè)負擔”的各種研究及其監(jiān)控以新的智力沖擊,也會帶來新的啟示;實踐上,也將給學校減負實踐提供新的觀察視角和新的處理方式,降低或減少學校辦學與減負政策之間的暗中博弈;政策上,將有助于調整減負政策的傳統(tǒng)慣性模式,而將減負政策落實到更為根本的政府理念、體制和機制之類源頭因素上來。減負政策矛頭向下的錯位,歷來是減負治標不治本,野火燒不盡的政策源頭。減負一刀切的措施,也是學校辦學出特色、出個性的政策障礙,需要有新的認識和政策措施來應對。
本書通過這一新的視角和觀點,促使社會全新認識“過重課業(yè)負擔”與社會背景、社會各方、教育制度,教育現象,以及教育改革的關系,從而有望逐步推進,破解形成“過重課業(yè)負擔”的系統(tǒng)合力。這種全方位認識一旦形成,將最終轉化為中國基礎教育回歸公民基礎本位,公民育人本位、公民可持續(xù)發(fā)展本位的民意基礎和決策基礎。這既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根本方向,是中國現代化的基礎保障;當然,這也是本書最大的社會效益。
單鷹,碩士,研究員。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曾從事高等教育研究,曾任高教所副所長;現從事基礎教育研究。著作有《高等教育原理論》、《首都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創(chuàng)新與探索》、《中小學教師如何做好課題研究》,以及大量的論文。主持過北京市哲社重大課題研究、參與各類重大項目的研究。
第一章問題探討前的基本約定()
一、概念運用和表達的基本約定()
二、浩瀚的減負研究及其瓶頸()
三、衡量“不當”與否的具體標準()
四、過負與“病癥”()
五、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二章概念界定及分析()
一、現有的概念界定及分析()
二、“過負”概念的復雜性及分析()
三、界定前的病理學思考()
四、“過負”的概念界定及分析()
五、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三章減負的前提對象及分析()
一、五個類似概念及分析()
二、“負擔”的含義組合()
三、“學業(yè)負擔”概念的分析()
四、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四章減負的目的()
一、有關減負目的的已有觀點()
二、減負的目的論思考()
三、減負的三個直接目的()
四、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五章漫長而沉重的歷史回顧()
一、民國時期的過負簡況()
二、改革開放前的過負及其減負()
三、“改革開放”后的過負及其減負()
四、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六章過重課業(yè)負擔的表現及其特征()
一、過負的幾類表現()
二、機制失靈及五大特征()
三、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七章國外情況的介紹及分析()
一、蘇聯的過負及減負問題()
二、當前俄羅斯的過負情況簡介()
三、日本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情況()
四、美國中小學課業(yè)負擔情況()
五、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八章減負政策文本的梳理及分析()
一、第一時期有關減負的政策文本()
二、第三時期與減負相關的政策文本()
三、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九章過重課業(yè)負擔歸因的框架及分析()
一、對“特指性”的解讀()
二、從幾個基本事實看過負()
三、對幾大基本事實的分類()
四、“減負”概念不清下的幾種傾向()
五、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十章讀書觀、價值觀演變及其影響()
一、中國古人的讀書觀及價值觀()
二、1949—1979年間的讀書觀及價值觀()
三、改革開放后的讀書觀及價值觀()
四、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過重課業(yè)負擔的背景及其格局分析()
一、二元社會與過負()
二、改革開放與過負()
三、城市化與過負()
四、人口知識化與過負()
五、下崗潮與過負()
六、經濟發(fā)展的低價戰(zhàn)略與過負()
七、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教育自身的內因作用()
一、高教大眾化的實現及其詭異悖論()
二、高校收費、高校的分化及其出路前景對比()
三、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分化及其擇校()
四、升學心理鏈及競爭鏈的定型()
五、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過重課業(yè)負擔多元合力的驅動()
一、過負的內源及其假問題()
二、外源主體及其問題()
三、最高層決策的慣性及其局限性()
四、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過重課業(yè)負擔的制度源頭及其作用()
一、教師績效工資制及其增負效應()
二、左右家長、孩子行為的制度及其增負效應()
三、影響學校行為的制度及其增負效應()
四、新課改的悖論作用()
五、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十五章出口擁堵及臃腫()
一、普高快速膨脹帶來的出口擁堵()
二、高中課程及其課業(yè)的臃腫()
三、高中學習時間異常與高考難度異常()
四、高中法定課程及課業(yè)本身的臃腫()
五、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十六章減負的政策建議()
一、以往減負的政策建議及其局限()
二、宏觀層面的建議()
三、中觀層面的建議()
四、微觀層面的建議()
五、認識層面的建議()
六、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