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張志和楷書道德經(jīng) ![]()
啓功先生對張志和的評語張志和博士,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校友。他自幼篤好書藝,堪稱有“癮”。他在河南讀書時,曾師從于海晏先生獲聞文學古籍之學。讀書之暇,尤親翰墨。於唐楷法,尤所醉心。後從余治古典文獻學,撰著之餘,臨池不輟,每臨寒舍,評碑論帖,爲不佞益者之友! 〔┦堪朔ㄈ胧,初追柳法,繼探歐、虞,其間亦曾臨摹拙書,乃以詩贈之曰: 繭紙空聞出永和,千秋藝苑沐餘波。拙書竟有臨摹者,流毒彌天愧怍多。 並囑其拙書不必學,但凡今人之書俱不必學。只需多學古人,則必有收穫。志和由是於晉唐諸家,多所涉獵,繼承中又有創(chuàng)新。今觀其所作,楷法遒勁,精神煥然,殊爲難能,此是志和書法又一境界矣。 啓功九十又二
張志和,一九九二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師從啓功先生攻讀中國古典文學文獻學專業(yè),獲文學博士學位。享受國務(wù)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現(xiàn)爲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專門從事書畫、古文獻研究和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
已出版《世界上下五千年》《透視三國演義三大議案》《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shù)》《啓功談藝録——張志和學書筆記》等學術(shù)著作十餘種,在《人民日報》《新華文摘》《光明日報》等報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百餘篇。 主要書法成就包括: 獨立編寫的毛筆字《寫字》教材(共十冊)納入“義務(wù)教育標準實驗教材”系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連續(xù)出版。出版書法作品專集《當代名家書畫唐詩三百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三年版)、《毛澤東詩詞碑拓本字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三年版)、珍藏版《大楷書道德經(jīng)》(宣紙本,人民出版社二○○八年版)、《張志和書法》(宣紙本,共六冊,文物出版社二○○八年版)、《道德經(jīng)·張志和書法選》(精裝本,高等教育出版社二○○九年版)等十餘種。 書法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shù)館等國家級收藏機構(gòu)收藏,神州六號和神舟七號宇宙飛船搭載其專門創(chuàng)作的書法作品遨遊太空,外交部亦將其書法作爲國禮贈送國外政 張志和,一九九二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師從啓功先生攻讀中國古典文學文獻學專業(yè),獲文學博士學位。享受國務(wù)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F(xiàn)爲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專門從事書畫、古文獻研究和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 已出版《世界上下五千年》《透視三國演義三大議案》《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shù)》《啓功談藝録——張志和學書筆記》等學術(shù)著作十餘種,在《人民日報》《新華文摘》《光明日報》等報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百餘篇。 主要書法成就包括: 獨立編寫的毛筆字《寫字》教材(共十冊)納入“義務(wù)教育標準實驗教材”系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連續(xù)出版。出版書法作品專集《當代名家書畫唐詩三百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三年版)、《毛澤東詩詞碑拓本字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三年版)、珍藏版《大楷書道德經(jīng)》(宣紙本,人民出版社二○○八年版)、《張志和書法》(宣紙本,共六冊,文物出版社二○○八年版)、《道德經(jīng)·張志和書法選》(精裝本,高等教育出版社二○○九年版)等十餘種。 書法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shù)館等國家級收藏機構(gòu)收藏,神州六號和神舟七號宇宙飛船搭載其專門創(chuàng)作的書法作品遨遊太空,外交部亦將其書法作爲國禮贈送國外政要。 二○○九年四月,向中國教育基金會捐贈書法作品一五一幅,用以資助貧困學生,《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新華文摘》等均作大篇幅報導,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人民大會堂爲迎接建國六十週年,在全國範圍內(nèi)遴選書畫作品裝飾金色大廳,張志和教授撰文並書寫的《中華頌》成爲唯一入選的書法巨作,該作品寬十八米,高三米七二。書法作品《中華頌》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自序 我於書法,自九歲臨池,迄今四十七年。若説有心得,首先是興趣在此。恩師元白夫子大人嘗言:讀書人會寫字是應(yīng)該的,但寫好似乎也難。人或以爲我能持久,然自我的感受,不過感覺其中有大樂趣而難舍筆硯,所以也就堅持下來并且還會繼續(xù)堅持下去。誠所謂“樂此不疲”而已,豈有他哉?其次,似應(yīng)是無功利之心。我九歲學書,蒙童小子,自然不知功利爲何物。稍長,知讀書可以糊口養(yǎng)家,而於書法則純爲其藝術(shù)美感所吸引,渾然不知有功利在其中。日日臨池,心追手摹,思齊先賢,神交古人,每有所悟,即頷首爲樂,而人不知其所以。每每忘乎寒暑涼熱,往往紙不盡力不竭即不能止。當其時也,所心儀者,古之大家名帖而已。最敬仰之時人,則莫過於恩師啓功先生。從我最初接觸到先生的書法作品開始,先生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我這塊微不足道的“鐵屑”。因這“鐵屑”資質(zhì)太劣且距離太遠,以至於歷十二年才被吸附到先生身邊。那已經(jīng)是一九九二年,此後直到二○○五年,“鐵屑”就一直被吸附在“磁石”上,豈有“功利”可言哉?心得之三,則是寫字需讀書。寫字被稱爲書法,即謂“書寫有法度”之意也,故“書法”本身已經(jīng)有關(guān)於“法度”之學問。倘稱其爲“藝術(shù)”,由“技”而進乎“道”,則人生之大哲學又盡在其中矣。前人所謂“學立道通直然貞素,圓行方止聊以從容”,做人如此,書法之道何嘗不然?個中玄妙豈可盡道哉?期許此生,付之硯田。志和不敏,唯願學焉。 書學史上有所謂“晉韻唐法”,實因晉人以高度自由之精神與超越古人之創(chuàng)新,爲書法開出新生面,立下新規(guī)矩;而唐代諸家,正是看到了這種新規(guī)矩,遂將其概括爲“法度”而表現(xiàn)之。唐人於“法度”之內(nèi)而能各具面目者,楷書不過初唐之歐、虞、褚、薛,盛、中唐時期之顔、柳數(shù)人而已。唐人行書,實無人能及二王之境界,李邕以魏碑之結(jié)構(gòu)參二王之筆意作行書,格雖不鄙,以藝術(shù)境界論,亦難以望二王之項背。顔真卿行書《祭侄文稿》偶抒至情,信筆所書成一時絶唱,人稱爲第二行書者,仍在王羲之之下也。僧懷仁集王羲之書爲《聖教序》,蔚爲奇觀,足證唐代行書實無過於此者。至於草書,今所得見者,唯孫過庭、賀知章得承二王之餘緒。張癲狂素以精神勝,別具一番風采。唐代書風之盛,得益於帝王倡導,又承接二王諸家,故於楷書及草書有大家卓然出世,又爲後世立下規(guī)矩。因彼時印刷無術(shù),名家書法每以碑刻流傳。然碑刻之字不僅是書家之藝術(shù),實又加進刻工之審美與刀刻技藝,後人觀之如人之“剪影”,不得見其眉目神情矣。宋人學唐楷已無從下手,故而爲避呆板而多作行書,蘇、黃、米、蔡諸家莫不如此。至於元朝,趙松雪以宋皇室之胄不得已而仕元,天資超邁而精神無所寄託,終生以詩書畫自娛,師法晉唐而有大成就,以擅長楷書和行書卓然成家,籠罩明清兩代而爲典範。明代書法守成而已。清代書法求變而已,遠不及晉唐之書法者,時代使之然也。 約而言之,晉代書法以二王爲高標,其真跡如《蘭亭禊帖》、草書《十七帖》《萬歲通天帖》等流傳至唐代,唐人尚能領(lǐng)略書聖墨跡要妙而得其法度,各自成家。唐人書法以碑板傳後世,宋人已不能得楷書之筆法,唯以行書爭一時之長。至於元,趙孟頫獨得晉唐書法之真髓,爲楷書開一新面目。明清諸家不能與之比肩矣。書法之難,於斯可見。 余獨喜寫楷書,四十七年間,大體臨寫過晉唐以至於明代之十二家楷帖,計有二王、智永、初唐四家、顔、柳、鍾紹京、元代趙孟頫及明代文征明。初以柳體學其法度,繼以顔體練習懸肘,再以歐體悟其規(guī)矩,復次學王獻之小楷《洛神賦十三行》之灑脫、虞世南之散淡、褚遂良之靈動、趙孟頫之雍容、文徵明之精嚴。至於臨池之法,或臨小楷如大楷,或縮大楷如小楷,或臨刻帖如墨跡,反反復復,無休無止。至近年,始學寫王羲之小楷數(shù)種,方悟出楷書之結(jié)構(gòu)與筆法皆有定則而運用之妙全在於變化。至此,諸家之所謂“體段”盡皆化去,以我手寫我心,法度自在其中矣。余嘗以懸肘寫大楷書《道德經(jīng)》爲六尺宣紙,一百一十一條屏,每屏四十八字,字格十五厘米見方,此作亦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另冊結(jié)集出版。小楷則見於本冊所臨王羲之楷帖數(shù)種。雖是臨,實亦是寫,非唯求形似者也。 余於行書,初學恩師啓功先生,迨入門執(zhí)弟子禮,先生乃以至公之心,嚴正告余:必學古人而後方可自立門戶。遂轉(zhuǎn)而學《唐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聖教序》,廿餘年間,費盡氣力,形似亦不可得,每每爲之浩嘆。乃又寫楷,常以爲行書之難寫,實在楷書之上。至數(shù)年前,偶然撿出《聖教序》再臨寫之,竊喜稍有可觀矣。又臨王羲之草書帖,亦稍如意。始知行草書不必專學,但能寫楷,行草不爲難矣。 以上乃學書之心跡,俱非誑語,雖或貽笑大方,覽之者不可不知也。 此冊之前半,尚有余所書古代“為官理政”對聯(lián)三十余幅,這批名聯(lián)皆出自“南陽府署”,余早年曾求學于南陽,近年回鄉(xiāng),每每到此游觀,亦每每被這些名聯(lián)所吸引而流連忘返,雖不知其作者為誰何,然其為官之道之德,足以警示后人。心有所感,故揮毫書之,列為一編,以饗讀者。二編則收入近年友人及同道囑之拙書,內(nèi)容多古人所作之“詩文聯(lián)語”,解釋警精之言,其間亦有一二自作拙文及聯(lián)語,文墨并拙,唯望方家及讀者不吝賜教。 此書之出版,最須銘感者,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副總編、編審郭沂紋女士和出版社的領(lǐng)導及編輯、排版設(shè)計人員。他們爲此書精心策劃、編輯、設(shè)計,付出大量艱辛勞動,體現(xiàn)了中國社科出版社作爲全國最高規(guī)格的學術(shù)出版社的高度負責精神。我妻馬艷芳,多年來一直給我這個不治生業(yè)的人以充分的理解與默默的支持。盡管她不完全懂書法藝術(shù),但她卻懂得如何給我一種對藝術(shù)的執(zhí)著與自信。 恩師啓功先生教我做人、做事、做學問、寫書法,整整十三年。倘沒有恩師的教誨,我定然一無所成。先生已故,卻將永久活在我心中。 這一切,借一句佛家語,堪稱“因緣殊勝”。志和之幸運亦甚矣哉。 張志和 甲午初夏於京華之雙魚堂 代序 夢依翰墨是癡醉此生奮寫來者書 —— 淺談張志和的書法藝術(shù)
我與志和同志相識、相知,皆緣於書法。是他鍥而不捨、堅毅不拔的書法實踐,是他書法作品中所展揚的精神、意境與人格、人品讓我日益明其志,懂其“音”,察其心,知其人。 有人説,書法主要靠天賦,練是練不出來的。對此,我不敢完全茍同。因爲志和同志的習書歷程已雄辯地證明了此論的偏頗。志和同志自幼迷戀書法,酷愛翰墨,堪謂成“癡”成“癮”。他九歲開始臨池,迄今凡四十餘年矣!從小學至中學再大學,翰墨之情日久彌深。讀書之餘,不避寒暑,臨池不輟。見到名帖,更是如饑似渴、反復體味。一九九二年,志和同志有幸列啓功大師門下,兼修古典文獻學和書法藝術(shù)。對於書法,他更是珍惜機緣,夜以繼日,發(fā)奮苦攻。在啓功先生的傾心相授下,其書藝日見精進,對書法藝術(shù)的理解與感悟亦實現(xiàn)了質(zhì)的飛躍。後來他雖做了教授,並成了享受國務(wù)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但仍以甘做小學生的態(tài)度,臨池不茍,不敢稍有懈怠,個中艱辛,亦非常人所能想象,真可謂“墨池筆塚”“汗水成河”。汩汩的汗水澆鑄成志和同志書法藝術(shù)的堅實根基,無盡的付出孕育了他今日在書藝方面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環(huán)顧當今書法界,在用心之誠、用功之深方面能出其上者,恐不多矣。 志和同志的書藝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其根本原因,在於他繼承和發(fā)揚了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書風,始終嚴格遵循書法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正確處理了繼承與發(fā)展的關(guān)係,堅持走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的書法正道。對於古人與前賢,幾十年來,志和同志總以虔誠、執(zhí)著之心,孜孜以求,厚積博採。他從八法入手,初追柳楷,繼探歐、虞、褚、薛,從晉唐諸聖到宋元明清各位大家,由源及流,廣擷約取,窮究精研。對楷、隸、行、草諸書體,亦反復練習,無不兼擅。同時,他亦深知,書法藝術(shù)的真諦是忌因循,反泥古,重創(chuàng)造,貴出新。否則,只能成爲“書匠”,而不可能成爲“書家”,更遑論大師。因此,他在長期的書藝探索中,一貫堅持既師古,又不泥古;既尊重名家,又不爲其所牢籠;既認真對待每一名帖,卻又不拘泥於某一家某一體;既在用筆、結(jié)體、章法、書理諸方面下苦功夫,同時又十分重視將個人的情趣與感悟融入其中,著力尋求筆墨與心靈的契合,做到情動於中而形於外。日常習字、創(chuàng)作,既嚴從法度,置各種基本的書法要素於法度之中,又苦心孤詣地求變化、開生面,寫出自己的體段,又在法度之內(nèi)。爲盡到一個書法家的責任,他一方面只爭朝夕、分秒必爭,另一方面則始終堅持一步一個腳印,不偷一日之懶,不摻一絲之假。在幾十年的習書路上,志和同志蔑視一切浮躁、嘩寵之舉,摒棄一切所謂的“捷徑”及淺薄之風,宵衣旰食、日日不忘的是繼承、發(fā)揚中國的書法藝術(shù)傳統(tǒng)。更爲可貴的是,隨著對書法藝術(shù)認識、理解的不斷深化,他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書法藝術(shù)到了一定程度,書家腕底所涌現(xiàn)的則是文化積澱,則是書家個人的學識、氣質(zhì)、精神與境界。換句話説,寫字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門大學問。沒有深厚的學養(yǎng),不能真正領(lǐng)略與把握做人的真諦,一個人的書藝則永遠都達不到一流境界,也始終登不上大雅之堂。爲此,多年來,志和同志在努力攀登書法藝術(shù)高峰的過程中,一方面孜孜不倦地學習中國古典詩、詞、文、賦,積極從中汲取發(fā)展書藝的精神營養(yǎng),另一方面則又廣泛涉獵世界文學、歷史、哲學、繪畫等領(lǐng)域的名作、專著,不斷擴大自己的眼界,豐富書藝創(chuàng)作的人文土壤。在博學善悟中以學問促書藝,以書藝厚學識,並將這一切滲透到筆端和字裏行間;仡欀竞屯編资甑臅嚽笏髦,誠如王國維先生之論,已越過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一、第二境界,達到了“衆(zhòng)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第三境界也!每次展賞志和同志的書法作品,總覺一股清氣撲面而來,令人耳目一新。其今日書貌,端莊大氣,厚重寬宏,疏朗灑脫,豐偉剛健,儼然已成自家面目。其楷書結(jié)體蕭峻,點畫精微,筋骨神俊,舒展圓厚,含諸家筆意,又迥然推陳。稱他的楷書獨步當今,竊以爲不過矣!其行書與草書,因其有精深的楷書功力,寫來飄逸飛動,收放自如,神韻兼得,風姿別具。再稍假時日,必至峰巔矣! 古人云,字如其人。書者,心之跡也。此論大致不謬。中國近兩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書風,歷來倡揚德藝雙馨,有字無德者向爲人所不齒。志和同志在幾十年的書藝生涯中,始終篤奉“志於道,游於藝”,“欲成好書必先做好人”的信條,歷來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從藝。他立志書法,在於弘“道”,在於揚藝,在於繼承、發(fā)展中國的書法藝術(shù),在於履行一個書法家對社會、對人民的義務(wù)與責任。因此,他從不爲名利所累,爲俗氣所擾,在勤奮、刻苦中,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靜,真正做到了“寧靜致遠”。這些反映在其書法作品中,則是一種靜氣、大氣和骨氣。他律己苛嚴,治藝肅謹,作品不臻妙境,絶不示人。衆(zhòng)所周知,他對楷書情有獨鐘,用力用心極深,成就亦最爲突出。即使如此,他在臨習二十五年後仍不敢以楷書示人,更極少舉辦個人書展。志和同志家境清寒,但始終牢記“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古訓,絶不貪財,更不會收取任何不義之錢。貧者求字,分文不;志同道合者求字,慷慨應(yīng)允。凡是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從不推辭,而是一絲不茍地完成。在成就、聲譽面前,他一貫自警自醒,做到“爲而不恃”。他最在意的是作爲一個書法家,今天該做什麼,明天又該做什麼。近年來,他還常以書法作品回報社會,爲發(fā)展文化、教育事業(yè)盡心盡力。年初,他一次就向中國教育發(fā)展基金會捐贈五十幅價值超千萬元的書法精品,用以資助家庭貧困學生完成學業(yè)…… 時下,在不少地方,紅塵滾滾,物慾橫流。失志喪德者有之,弄虛作假者有之,見錢眼開、媚俗昧心者有之。在書界,淺嘗輒止、輕視傳統(tǒng)與基本功、沽名釣譽者亦有之…… 在此種情況下,志和同志的德藝、人品與人格,就顯得殊爲可貴,既令志趣相投者敬佩,也讓一些人羞愧汗顔!一份付出,一份收穫。志和同志目前的書法成果,堪謂著作等身,車載船量。在同期、同齡的書家之中,其作品之富,質(zhì)量之精,實屬罕見。這些年來,他先後已有近百幅力作,或作爲中小學教材,或立碑刻石於名勝之地,或收藏於故宮博物院、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shù)館,或搭載“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宇宙飛船遨遊太空,或作爲國禮贈送外國政要,或由著名出版社結(jié)集出版…… 對其書法作品,識者好評如潮,讚嘆有加。目前,志和同志在書壇的聲譽與日俱進,並正在對中國的書法藝術(shù)産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書法是世界上一門獨特的藝術(shù),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不斷發(fā)揚、昇騰這門藝術(shù),是當今所有書家和書法愛好者的歷史使命與責任。在此方面,志和同志已經(jīng)作出了應(yīng)有的奉獻。他正值盛年,希望他在未來能作出更大的貢獻。學無止境,書法藝術(shù)亦無止境。期待志和同志踰山千重志不懈,征程萬里勇如初,在書法藝術(shù)方面,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本人對書法藝術(shù)是門外漢。緣於對志和同志書德書藝的瞭解和感佩,基於對我國傳統(tǒng)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前景的關(guān)切與期待,使我這個外行,甘冒班門弄斧之諱,在他新的書法作品選即將付梓之際,斗膽贅述如上,權(quán)作序。 另,今年春節(jié)曾作小詩一首,欲贈志和同志。後因其不律不絶,未敢寄出,F(xiàn)爲心跡所使,謹録於後,作爲本序的結(jié)尾,尚祈不煩:
盤版皆穿蕉葉疏,千家探罷始換骨。 夢依翰墨是癡醉,此生奮寫來者書。
張保慶 二○○八年十二月 注釋: 1.傳懷素習字極爲艱苦,因無紙就令人漆一盤和一方版,久書其上,盤、版皆穿。又在故里種芭蕉,以其葉代紙,苦練不輟。 2.張保慶係原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現(xiàn)中國教育發(fā)展基金會理事長。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