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轉基因技術原理》由來自全國8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合作編寫完成。重點介紹了常用病毒的轉基因技術原理、純化制備技術和醫(yī)學應用現(xiàn)狀。力圖結合對病毒基本生物學特性和新進展的介紹,講透病毒轉基因技術的基本問題,突出各種不同系統(tǒng)的優(yōu)點,探討了存在的問題和發(fā)展趨勢。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病毒轉基因技術原理》不僅可供醫(yī)學研究生使用,還可作為相關專業(yè)的教師、科研和制藥等行業(yè)工作者的參考書。
前言
第一章 轉基因技術概述
一、常見的基因轉移方式
二、基因轉移入真核細胞的方法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二章 腺病毒
第一節(jié) 腺病毒簡介
一、生物學特性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測方法
第二節(jié) 腺病毒載體轉基因技術原理
一、腺病毒載體的發(fā)展
二、腺病毒載體的構建策略
第三節(jié) 腺病毒載體的醫(yī)學應用 前言
第一章 轉基因技術概述
一、常見的基因轉移方式
二、基因轉移入真核細胞的方法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二章 腺病毒
第一節(jié) 腺病毒簡介
一、生物學特性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測方法
第二節(jié) 腺病毒載體轉基因技術原理
一、腺病毒載體的發(fā)展
二、腺病毒載體的構建策略
第三節(jié) 腺病毒載體的醫(yī)學應用
一、腺病毒載體介導的基因治療
二、基于腺病毒載體的新型候選疫苗
三、展望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腺相關病毒
第一節(jié) 腺相關病毒簡介
一、生物學特性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第二節(jié) 腺相關病毒載體轉基因技術原理
一、蛋白質(zhì)表達型腺相關病毒載體
二、基因打靶型腺相關病毒載體
三、rAAV的純化和定量
第三節(jié) 腺相關病毒載體的醫(yī)學應用
一、血友病B
二、囊性纖維化
三、視網(wǎng)膜疾病
四、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
五、腫瘤
六、其他疾病
七、基因打靶
八、展望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四章、裥蛦渭儼捳畈《
第一節(jié)、裥蛦渭儼捳畈《竞喗
一、生物學特性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測方法
四、防治原則
第二節(jié) HSV-載體轉基因技術原理
一、擴增子載體
二、復制缺陷型載體
三、復制減毒型載體
四、重組HSV-病毒粒子的純化和定量
第三節(jié) HSV-載體的醫(yī)學應用
一、溶瘤性治療
二、疫苗開發(fā)的應用
三、治療慢性疼痛
四、展望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五章 莫洛尼氏鼠白血病病毒
第一節(jié) 莫洛尼氏鼠白血病病毒簡介
一、生物學特性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臨床體征
四、診斷與防治
第二節(jié) 莫洛尼氏鼠白血病病毒載體轉基因技術原理
一、構建原理
二、逆轉錄病毒載體結構
三、包裝
四、重組病毒制備
第三節(jié) 莫洛尼氏鼠白血病病毒載體的醫(yī)學應用
一、制備轉基因動物
二、RNA干擾
三、腫瘤治療
四、基因治療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慢病毒
第一節(jié) HIV-病毒簡介
一、生物學特性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測方法
第二節(jié) 慢病毒載體轉基因技術原理
一、以HIV-為基礎的慢病毒載體組成
二、慢病毒載體創(chuàng)新設計的安全性考慮
三、重組慢病毒的產(chǎn)生
四、慢病毒載體制備的濃縮方法
第三節(jié) 慢病毒載體的醫(yī)學應用
一、功能基因組學
二、轉基因動物
三、細胞工程
四、基因治療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七章 痘病毒
第一節(jié) 痘病毒簡介
一、生物學特性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測方法
四、治療與預防
第二節(jié) 痘病毒載體轉基因技術原理
一、常用的痘病毒載體
二、構建原理
三、重組痘病毒鑒定、純化和定量
四、重組痘病毒的安全操作
第三節(jié) 痘病毒載體的醫(yī)學應用
一、新一代抗天花疫苗/疫苗載體
二、預防傳染病
三、腫瘤基因治療
四、展望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八章 桿狀病毒
第一節(jié) 桿狀病毒簡介
一、分類
二、病毒結構
三、病毒復制
第二節(jié) 桿狀病毒載體轉基因技術原理
一、桿狀病毒表達系統(tǒng)的基本特征
二、桿狀病毒表達系統(tǒng)基本原理及構建原則
三、桿狀病毒表達系統(tǒng)重要技術要點
四、桿狀病毒表達系統(tǒng)的改進
第三節(jié) 桿狀病毒載體的醫(yī)學應用
一、表達外源蛋白
二、桿狀病毒表面展示
三、基因治療
四、抗體與疫苗
五、基因工程病毒殺蟲劑
六、展望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九章 甲病毒
第一節(jié) 甲病毒簡介
一、生物學特性
二、致病性
第二節(jié) 甲病毒載體轉基因技術原理
一、甲病毒表達載體的構建
二、甲病毒表達載體的轉染
第三節(jié) 甲病毒載體的醫(yī)學應用
一、蛋白質(zhì)表達
二、腫瘤疫苗與腫瘤治療
三、靶向性基因治療
四、展望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章 仙臺病毒
第一節(jié) 仙臺病毒簡介
一、生物學特性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測方法
第二節(jié) 仙臺病毒載體轉基因技術原理
一、構建原理
二、發(fā)展方向
第三節(jié) 仙臺病毒載體的醫(yī)學應用
一、減毒活疫苗
二、治療肢端缺血
三、治療腫瘤
四、細胞核重編 程誘導多能干細胞
五、其他應用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生物安全
第一節(jié) 生物安全實驗室與轉基因生物安全
一、生物安全實驗室
二、病原微生物分類
三、實驗室轉基因技術生物安全
第二節(jié) 基因治療生物安全
一、載體安全性
二、表達產(chǎn)物安全性
三、關于基因治療和病毒載體活疫苗生物安全的要求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臨床試驗倫理
一、基因治療的倫理學問題
二、病毒載體疫苗的倫理學問題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附錄 常用的網(wǎng)址
第一章轉基因技術概述
在自然界,生命的種類繁多且復雜。盡管生命的遺傳性狀在不同種類或同種不同個體間是有差異的,但相對穩(wěn)定。在特定的條件下,遺傳性狀可因突變、基因轉移(genetransfer)等而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改變;蜣D移現(xiàn)象在自然界的生物體中非常常見。在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基因的轉移常采用轉化、接合、轉導、溶源性轉換和原生質(zhì)體融合等方式進行,可賦予受體生物新的生物學性狀,如形態(tài)結構、耐藥性、毒力和抗原性等的改變。而在非細胞型微生物,如病毒,可發(fā)生病毒基因組之間的重組和重配,或基因產(chǎn)物的互補和表型混合等;此外,部分腫瘤相關病毒的基因組可以整合到病毒感染的宿主細胞染色體中,造成宿主細胞基因組發(fā)生變異,甚至惡性轉化。轉基因技術,就是基于自然界中常見的基因轉移現(xiàn)象,人為地加以利用,用于不同生命體之間基因轉移,尤其是將外源基因轉移入真核細胞,用以研究生命科學的基本現(xiàn)象和機制、基因工程產(chǎn)品制備、基因治療、疾病預防和動物模型制備等,為人類的健康事業(yè)做出貢獻。
一、常見的基因轉移方式
(一)轉化
早在1928年,F(xiàn)rederick在研究肺炎鏈球菌時,昀先報道了細菌的轉化(transformation)現(xiàn)象。將有莢膜的、菌落呈光滑(S)型的Ⅲ型肺炎鏈球菌注射至小鼠體內(nèi),小鼠死亡,從死鼠血中可分離到Ⅲ型肺炎鏈球菌。將無莢膜的、菌落呈粗糙(R)型的Ⅱ型肺炎鏈球菌,或?qū)ⅱ骃型菌加熱殺死后再注射小鼠,則小鼠存活。但如將熱殺死的ⅢS型菌與活的ⅡR型菌混合在一起注射小鼠,則小鼠死亡,并從死鼠血中分離出活的ⅢS型菌。這表明活的ⅡR型菌從死的ⅢS型菌中獲得了產(chǎn)生ⅢS型菌莢膜的遺傳物質(zhì),使活的ⅡR型菌轉化為ⅢS型菌。1944年,Avery等用提取的ⅢS型菌的DNA片段代替熱殺死的ⅢS型菌,與活的ⅡR型菌一起注射小鼠,仍導致小鼠死亡,且從死鼠血中分離到ⅢS型菌。終于證實引起ⅡR型菌轉化的物質(zhì)是ⅢS型菌的DNA。這就是著名的小鼠體內(nèi)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
現(xiàn)在,轉化因此而被定義為:受體菌直接攝取供體菌游離的DNA片段,并將其整合到自己菌體基因中去,從而使受體菌獲得供體菌新的遺傳性狀的過程。轉化可以分為自然轉化和人工轉化兩種。自然轉化強調(diào)的是細菌只要處于感受態(tài)(competence)這一特殊的生理狀態(tài),即可攝取外源的線性染色體DNA分子和質(zhì)粒。感受態(tài)的出現(xiàn)時間和持續(xù)時間因菌種而異。除肺炎鏈球菌外,其他細菌如流感嗜血桿菌、葡萄球菌和芽孢桿菌等均具有自然轉化的能力。人工轉化則是通過人為的方法,如低溫CaCl2法誘導細菌處于感受態(tài),使細菌具有攝取DNA的能力,或電穿孔法人為地將DNA導入菌體內(nèi),為不具有自然轉化能力的很多細菌提供了一條獲取外源DNA的途徑,并且也是目前基因工程的基礎技術之一。
。ǘ┺D導
1951年,Joshua和Norton發(fā)現(xiàn)了噬菌體介導的基因轉移方式——轉導(transduction)。用兩株具不同的多重營養(yǎng)缺陷型的鼠傷寒沙門氏菌混合培養(yǎng)后,基本培養(yǎng)基上長出原養(yǎng)型菌落,證實了該菌中存在重組現(xiàn)象。繼續(xù)用Davis的“U”形管實驗證實這一過程是否需要細胞間的直接接觸!癠”形管中間隔有濾板,只允許培養(yǎng)基通過而細菌不能通過。其兩臂裝入完全培養(yǎng)基,將兩株營養(yǎng)缺陷型菌株分別接種到“U”形管兩臂進行培養(yǎng)后,在供體和受體細菌不接觸的情況下,同樣出現(xiàn)原養(yǎng)型細菌。表明這一重組過程并不需要細菌的直接接觸。仔細檢查后發(fā)現(xiàn)所用的沙門氏菌LT22A是攜帶P22噬菌體的溶源性細菌,另一株是非溶源性細菌,因此可透過“U”形管濾板的應該是P22噬菌體并進行著基因的傳遞。
現(xiàn)在,轉導被定義為以溫和噬菌體為媒介,將供體菌的DNA片段轉移到受體菌內(nèi),使受體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的過程。轉導在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細菌均可發(fā)生。依據(jù)噬菌體和宿主菌關系,可把噬菌體分為毒性噬菌體和溫和噬菌體。只有溫和噬菌體能介導細菌的轉導。根據(jù)DNA片段涉及的范圍,轉導可分為普遍性轉導和局限性轉導兩種。普遍性轉導是指噬菌體可以轉導供體菌染色體的任何部分到受體菌中;而局限性轉導是指噬菌體只能攜帶前噬菌體整合在染色體兩側的基因片段到受體菌中。
(三)轉染
通常,感染(infection)被定義為病原體通過自然的途徑進入動物或人體,突破宿主的防御機制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過程。在感染涉及的病原體中,病毒是非常具有特征性的一類病原體,屬于非細胞型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非常廣泛,可在人、動物、植物、昆蟲、真菌和原核細胞型微生物中寄居并引起感染。病毒體積微小,結構非常簡單,僅含一種類型的核酸,因此必須在活細胞內(nèi)寄生以完成其復制周期。利用病毒專一性活細胞寄生及部分病毒整合感染的特點,對病毒的基因組進行分子遺傳學改造,設計出基因工程病毒載體。這種利用病毒載體將外源基因轉移入真核細胞的過程稱轉染(transfection),以便與病毒的自然感染過程相區(qū)別(圖1-1)。近年來,轉染的廣義概念是指外源基因通過非病毒載體轉基因技術(物理、化學方法)或病毒載體轉基因技術的方法進入真核細胞的過程。
二、基因轉移入真核細胞的方法
。ㄒ唬┗蜣D移入真核細胞的影響因素
原核生物如細菌,為了防止外源DNA的入侵,其體內(nèi)的限制性內(nèi)切核酸酶會將外源DNA水解成不同的片段,而同時對自己的核酸相應的酶切位點進行甲基化修飾,保護自己的基因不受自己酶的破壞,這就是細菌的限制-修飾系統(tǒng)(restriction-modificationsystem)。如果是質(zhì)粒參與的基因轉移,依據(jù)質(zhì)粒復制時對宿主的依賴程度,可分為窄宿主譜質(zhì)粒和寬宿主譜質(zhì)粒;兩種以上的質(zhì)粒在同一宿主中還存在相容性和不相容性的
圖1-1野生型病毒的自然感染、病毒載體轉染和質(zhì)粒經(jīng)化學法介導的轉染
問題,這些因素會影響質(zhì)粒在宿主菌中的穩(wěn)定性。外源基因進入受體菌,必須依賴RecA蛋白與受體細菌同源序列之間發(fā)生同源重組;或不依賴RecA蛋白和同源序列發(fā)生非同源重組,從而讓受體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
外源基因進入真核細胞的影響因素與上述原核生物有顯著差別。真核細胞具有不同的膜樣結構,如細胞膜將細胞與外環(huán)境隔離開來,只允許特定的物質(zhì)進行膜內(nèi)外的交換;細胞核膜將細胞核和細胞內(nèi)環(huán)境隔離開來;細胞器膜將細胞內(nèi)環(huán)境的不同功能空間隔離開來。因為外源基因的化學性質(zhì)是DNA,為大分子質(zhì)量的物質(zhì),并且對核酸酶非常敏感。外源基因進入真核細胞,要突破三大障礙因素。首先是必須到達細胞膜的表面,其次是如何突破細胞膜進入細胞質(zhì),昀后是如何進入細胞核并啟動外源基因的表達。理想的轉基因技術方法必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能夠保護外源基因不被核酸酶降解、能輸送外源基因到達細胞膜表面、有利于外源基因跨過細胞膜并促進其進入細胞核。
。ǘ┩庠椿蜣D移入真核細胞的類型和方法
外源基因進入真核細胞的類型包括質(zhì)粒型載體和病毒顆粒型載體兩類,后者即病毒介導的轉基因技術,可分為假型病毒載體和重組型病毒載體兩種。
質(zhì)粒型載體是將外源基因克隆入含有真核細胞(病毒)復制子的真核細胞表達質(zhì)粒,既可在大腸桿菌中傳代,也能在允許真核細胞中以染色體外質(zhì)粒的形式復制和表達外源基因,但不會產(chǎn)生感染性病毒顆粒。對于這種類型的載體進入真核細胞,常用物理(表1-1)和化學的方法(表1-2)。
表1-1介導基因轉移常用的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原理材料DNA用量優(yōu)點缺點
傳統(tǒng)的針頭注射外力注射器高便宜、簡單,便于效率比較低應用于臨床
顯微注射細胞內(nèi)注射DNA顯微鏡和顯微注低適用于細胞水平步驟煩瑣,不適用射針的研究,不易降解于臨床,專業(yè)技術要求高
粒子轟擊高壓氣體使微小不同的加速裝置低對靶組織有很高需要很多的設備和的載體加速的效率步驟
電穿孔電脈沖 電穿孔儀低高轉染效率未得到廣泛認可
流體動力學流體動力學的力量特殊的注射器中等簡單易于使用、轉組織局限性染效率高
包裹微球膠囊化的微球包中等控制下投遞和釋放制備的質(zhì)量控制裹DNA
超聲超聲儀超聲超聲儀中等偏低安全、組織損傷小技術不斷發(fā)展、經(jīng)驗有限
表1-2介導基因轉移常用的化學方法
公司 產(chǎn)品組成
Amersham-BiosciencesCellPhecttransfectionKitCaPO4orDEAE-DextranBio-RadLabsCytoFecteneTransfectionReagentCationiclipidBDBiosciences-CLOMTECHCLONfectinTMCationiclipid
CalPhosTMCalciumphosphateCPGInc.GeneLimoTMTransfectionReagentPlusPolycationiclipids+lipidcompoundGeneLimoTMTransfectionReagentPolycationiclipids+lipidcompoundSuper
GeneTherapySystems GenePORTERTMDOPE+ProprietarycompoundsGenePORTERTM2ProprietarymaterialBoosterExpressTMReagentKitProprietarymaterialPGeneGripTMVector/TransfectionGenePORTER+plasmidvector
SystemsGlenResearchCytofectinGSCationiclipid
續(xù)表
公司產(chǎn)品組成
InvitrogenLipofectAMINE2000TMReagentPolycationiclipid
LipofectAMINEPLUSTMReagentPolycationiclipid(DOSPA:DOPE)
LipofECTIN.ReagentCationiclipid(DOSPA:DOPE)
TransfectionReagentOptimizationSystemLipofectAMINEPLUSTM+Lipofectin.+CellFectin.+DMRIE
CellFectin.ReagentCationiclipopolyamine
OligofectAMINETMReagentProprietary
InvivoGenLipoVecTMCationicphosphonolipids
LipoGenTMNon-liposomallipid
MBIFermentasExGen500Cationicpolymer
ExGen500invivodeliveryagentCationicpolymer
NovagenGeneJuiceTMTransfectionReagentProprietarypolyamine
PanVeraCorporationTransⅡ.-TKOReagentsPolyamine.
TransⅡ.-LT-1andLT-2Polyamine.
TransⅡ.ExpressTransfectionReagentPolyamine.
TransⅡ.PanPackPolyamine+cationiclipid.
TransⅡ.-InsectaCationiclipid.
TransⅡ.-293Polyamine.
TransⅡ.-KeratinocytePolyamine
PromegaTransFASTTMTransfectionReagentCationiclipid
TfxTM-10,-20,and-50ReagentsCationiclipid
TfxTMReagentsTransfectionTrioCationiclipid
Transfectam.ReagentCationiclipid
ProFection.MammalianTransfectionDEAE-Destranorcalciumphosphate
System
QbiogeneGeneSHUTTLETM-20and-40ReagentsPolycationiclipids
InvivoGeneSHUTTLETMReagentLiposome-mediatedDOTAP:Chol.
DuoFectTMRe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