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近代史上是從一個蠻荒化外之地,歷經(jīng)列強攘奪敷易人手,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才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明鄭時期有陳永華的文教措施初試啼聲,清朝二百多年的統(tǒng)治,漢文化隨著移民而進入臺灣,文治教化之功才漸漸顯著。不管是明鄭時期或是清朝治理時期,居于生活與文化的核心因素,即是儒家思想;換言之,儒家思想是臺灣社會的價值系統(tǒng),它支配著生活、倫理、教育、風俗習慣等種種文化層面,雖然在明鄭與清朝統(tǒng)治時期之學風有異取舍不同,但仍然是孔門儒學的道統(tǒng)及傳承。
儒家由孔子發(fā)其端,諸子繼其余緒,由一私家之學而至西漢武帝時獲得獨尊地位而成唯一之欽定學派,扮演了文治教化的功能,這種教化功能的傳播是透過兩種管道,一是少數(shù)的知識分子對儒學的詮釋與開創(chuàng),以維系儒學慧命于不墜;另一則是將儒學義理世俗化于人民百姓,成為世俗生活的常規(guī)。
清領時期臺灣害院教育的儒卑思想
“東方邏輯”和臺灣現(xiàn)代性接受的多源性——以日據(jù)時期臺廈場域為實例的文學觀察
“道問學”與“尊德性”——胡適派學人與現(xiàn)代新儒家的“漢宋之爭”
張愛玲“地母形象”與臺灣文學
黃春明的童話之于海峽兩岸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啟示意義
《文訊》:臺灣文學研究的主要媒介
全球化情境下臺灣文化論述對影像敘述的影響
海峽兩岸作家日本敘事的比較研究——以郁達夫與翁鬧為中心
重層現(xiàn)代性與臺灣文學史的重構
從歌仔冊看日治晴期臺灣婚禮習俗的現(xiàn)代性及相闐間題
女性·民族·歷史救贖——臺灣1970年代鄉(xiāng)土文學思潮與女性文學“占位”
歷史的想象與救贖——讀施叔青的臺灣三部曲《行過洛津》與《風前塵埃》
臺灣文學新枧野:日治時代漠文通俗小說概述
臺灣“新”身體:疾病、醫(yī)療與殖民
鐘怡雯散文的感性與知性——兼談臺灣女性文學
清領時期臺灣害院教育的儒卑思想
“東方邏輯”和臺灣現(xiàn)代性接受的多源性——以日據(jù)時期臺廈場域為實例的文學觀察
“道問學”與“尊德性”——胡適派學人與現(xiàn)代新儒家的“漢宋之爭”
張愛玲“地母形象”與臺灣文學
黃春明的童話之于海峽兩岸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啟示意義
《文訊》:臺灣文學研究的主要媒介
全球化情境下臺灣文化論述對影像敘述的影響
海峽兩岸作家日本敘事的比較研究——以郁達夫與翁鬧為中心
重層現(xiàn)代性與臺灣文學史的重構
從歌仔冊看日治晴期臺灣婚禮習俗的現(xiàn)代性及相闐間題
女性·民族·歷史救贖——臺灣1970年代鄉(xiāng)土文學思潮與女性文學“占位”
歷史的想象與救贖——讀施叔青的臺灣三部曲《行過洛津》與《風前塵埃》
臺灣文學新枧野:日治時代漠文通俗小說概述
臺灣“新”身體:疾病、醫(yī)療與殖民
鐘怡雯散文的感性與知性——兼談臺灣女性文學
走向臺灣學——以華勒斯坦“開放社會科學”為理想型
總結近代以來中國特殊歷史經(jīng)驗的臺灣學——芻議“臺灣學”的建立及其研究方法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