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核電引發(fā)的環(huán)境風險擔憂以及大眾對核電事務的參與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書中通過對中國核電發(fā)展中的具體案例——廣東大浦內陸核電項目進行研究,討論“風險”這一個在西方當代社會學中的核心概念在解釋中國現存的社會問題時的適用性和局限性;通過對公眾風險認知和公眾參與的研究,分析我國發(fā)展核電的契機和困局,并對政策制定提出合理化建議。
方薌,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學博士,任教于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社會學系。
引 言 關于風險及現代性的議題
緣起:來自《風險社會》的沖擊
關于風險的議題
關于核風險的選題
研究的開展及深入
中國大力發(fā)展核電的時期面臨的挑戰(zhàn)及困境
本書結構及內容梗概
第一章 與核風險相關的理論及已有研究評述
一 關于核風險的社會科學領域中不同學科視角的思考
二 科學知識社會學中關于風險社會建構的討論
三 生活在核電站周圍
四 關于中國核風險社會建構的研究旨在回答什么問題
五 來自“差序格局”的啟發(fā)
六 方法論的討論及反思
第二章 中國核電發(fā)展的歷史及現狀 引 言 關于風險及現代性的議題
緣起:來自《風險社會》的沖擊
關于風險的議題
關于核風險的選題
研究的開展及深入
中國大力發(fā)展核電的時期面臨的挑戰(zhàn)及困境
本書結構及內容梗概
第一章 與核風險相關的理論及已有研究評述
一 關于核風險的社會科學領域中不同學科視角的思考
二 科學知識社會學中關于風險社會建構的討論
三 生活在核電站周圍
四 關于中國核風險社會建構的研究旨在回答什么問題
五 來自“差序格局”的啟發(fā)
六 方法論的討論及反思
第二章 中國核電發(fā)展的歷史及現狀
一 現狀
二 核能的利用
三 核能的經濟性
四 關于核電技術的爭論
五 核電發(fā)展的決策過程——以大亞灣核電項目為例
六 反核活動及事件
七 廢料處理問題
八 福島核危機的發(fā)生及影響
第三章 廣東省內陸核項目的契機和爭議
一 廣東核電發(fā)展的特殊性和代表性
二 關于內陸核項目的爭議
三 項目涉及區(qū)域的地理、經濟、文化狀況
四 大眾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五 小結
第四章 “風險”還是“利益”?核電風險的社會建構
一 受訪者群體
二 當地人的“信任”
三 對于無知的建構
四 風險與利益:當地人的理性置換
五 沉默的大多數
第五章 福島核事故前核事務的公眾參與情況
一 建構風險的權力之爭
二 我國核電事務中的公共參與模式分析
三 福島事故前我國居民核事務參與的動機、過程與結果
第六章 福島核危機對我國大眾核電風險認知的塑造
一 核風險認知的形成
二 對核電的“不信任”是如何產生的
三 “不擔心”里包含的內容
四 對于利益分配的不滿
五 “不信任”的波及與“污名化”
第七章 媒體與網絡社會形成的核風險建構聯動機制
一 傳統媒體對于核電事件的報道
二 網絡社會里的核風險建構
三 討論
第八章 總結及政策建議
一 理論和概念層面上的反思及回應
二 我國大眾對核事務的參與及訴求:幾個維度的思考
三 我國核電面臨的契機與困局
四 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后 記
序 言
今天,我們都生活在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所稱的“風險社會”。當我們努力地和充滿不確定性和恐懼性的新科技共存,當我們評估它們對人類自身、國家經濟和生存環(huán)境造成的沖擊,或者只是簡單地比較不同類型的癌癥療法和能源產品的優(yōu)缺點時,我們發(fā)現通過統計的方法所計算出來的概率幾乎不能幫助我們作出準確的決定。社會科學學者并沒有神奇的魔力去破解這些關于不確定性的困局。但是他們可以做大量的工作去區(qū)分不同的科學技術所存在的風險如何被不同的社會行動者所認知。通過這些研究社會學學者指出在社會范圍內的咨詢和磋商對于政策制定有積極的貢獻,并在特定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下推動更有效的風險治理。即使政府和大公司有權在不咨詢民眾的前提下作出決定,但是他們?yōu)榱吮苊獗┝Ψ磳Γɡ鐨W洲對于轉基因作物的反對),通常會通過更民主的方式把大眾納入咨詢和協助的政策制定程序中來。
方薌關于廣東韓江上游擬建內陸核電站引發(fā)爭議的研究既是一種創(chuàng)新又充滿吸引力。方薌通過豐富的資料和富有話題性的案例研究說明在中國核電風險如何被不同的行動者(從領導人到農民,從技術專家到網民)認知與協商。她的研究對于福島核危機后的風險治理和核電工業(yè)的風險管理的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相關研究在東亞社會已經變得非常重要,大量的研究者已經獲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來自中國方面的相關研究卻非常缺乏。正如方薌所述,與核風險相關的研究已經成為西方國家關于風險的研究中最受歡迎的案例。同時,在日本、中國臺灣和韓國(這些國家和地區(qū)都進行了大量的核電投資),科學技術學的學者均致力于對風險治理中錯綜復雜的關系進行研究,特別是核電工業(yè)中所牽扯的公眾參與的有效性。但是方薌指出,在中國關于核電的話題尚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在社會科學領域也需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她的研究無論是在實證研究還是理論探討方面均有突出而卓越的貢獻。在實證研究方面她的案例研究體現了優(yōu)越的時效性,在理論探討方面她把關于風險認知和風險治理等理論的討論引入中國社會學研究中來。而在方法論方面她摒棄了傳統的定量的數據調查方法,進行了定性的、細微深入的民族志分析,去解答人們在不同的權力位置上如何思考風險與利益的關系,如何談判,信息如何傳播、吸收或被排斥,最終如何通過磋商而形成決策。
一個在核電發(fā)展上的決策總是無可避免地引發(fā)社會和政治上的緊張關系。核電科技本身就牽扯著風險、利益、經濟、環(huán)境、政治和道德問題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關于風險和利益的認知在不同的行動者和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何種差異?顯然,國家領導者或者核工業(yè)企業(yè)的帶頭人對于發(fā)展核電所帶來的風險和利益的判斷有別于土地將被核電項目所征用的農民、地方政府的官員或代理人。高科技的魅力和“放射性”讓核工業(yè)產生了讓世界各國政府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它是國家的驕傲和科技成就的代表。對核能進行開發(fā)利用的能力傳遞著一種信息:代表著現代化的先進的國家形象。國家具有開發(fā)利用核能的能力就意味著樹立了有責任、有效率、成熟的國際形象,從此進入先進國家的行列。進入“高級俱樂部”需要一個超越國家的國際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批準!熬銟凡俊背蓡T需要展示的并不僅僅是超強的科學技術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可靠的管理和控制機制,既能充分發(fā)揮核能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又能有效控制它潛在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