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廣東省大寶山銅多金屬礦床成礦作用與找礦預測
本書在對廣東省大寶山礦區(qū)開展詳細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對礦區(qū)巖石的巖石學、礦物學、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同位素地球化學等方面的特征研究,認為大寶山礦區(qū)英安斑巖是距今約175Ma,在華南地區(qū)陸內拉張向古太平洋板塊低角度俯沖轉換的構造背景下,殼幔作用引發(fā)下地殼中基性巖漿巖部分熔融,所形成的高鉀鈣堿性準鋁質-過鋁質中酸性巖漿巖沿北西西向逆沖推覆構造高侵位產出;與英安斑巖相比,大寶山花崗閃長斑巖(年齡約165Ma)的源巖起源于深度較淺的中元古界,沿近東西向逆沖推覆構造自北向南侵位;銅多金屬硫化物成礦作用主要是在英安斑巖侵位后,深部巖漿房排出溫度為283-323C、鹽度約為6.0%(NaCleq)、密度為0.74-0.82g/cm3的含礦熱液交代充填成礦;鉬-鎢礦化明顯晚于銅硫多金屬成礦時期,是與花崗閃長斑巖有關的巖漿流體成礦。依據大寶山礦區(qū)成礦規(guī)律和控礦要素及“全位成礦,缺位找礦”理念,圈定出5個找礦靶區(qū)。其中大寶山銅硫多金屬礦A級找礦靶區(qū)已于2019年在大寶山英安斑巖墻落實新增銅金屬量近42X104t。通過進一步勘查,有望再落實一個資源量超百萬噸級的銅多金屬礦產地。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