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品文以其清新、雋永為中國文學這條輝煌燦爛的長河注入了無限生機與活力。公安派和竟陵派文人們創(chuàng)作的小品文不僅在國內(nèi)影響一時,在域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以“三袁”為代表的公安派的文學理論和作品傳入朝鮮半島后,深刻地影響了朝鮮朝后期的文風。本課題運用接受美學、比較文學、文藝美學、生態(tài)美學理論等,梳理朝鮮朝后期文人對中國明清小品文的接受與傳播過程。
朝鮮朝后期文人采用小品文這種新的文學形式記錄身邊雜事、率真地表達內(nèi)心世界。從其作品中,可以窺見朝鮮朝后期身份制度的動搖、思想的多元化、兩班貴族的衰敗、文人階層被疏離等社會現(xiàn)實。朝鮮朝后期文人在接受的同時又有所創(chuàng)新:首先,從內(nèi)容題材上看,小品體散文作家不是一味地強調(diào)文章內(nèi)容道德價值的高低,而是更多地關(guān)注文章內(nèi)容是否是真實情感的流露,追求作品的抒情性。其次,從創(chuàng)作手法上看,小品體散文作家們認識到“言文不一致”給創(chuàng)作帶來的不便,嘗試使用本土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將諺語和本土風俗及民間故事融入作品中,開啟了重視“朝鮮的風俗”這一新的文風,通過本土化改造實現(xiàn)了表達手法、表達內(nèi)容和表達情感的統(tǒng)一,從而在文體特征、生態(tài)思想、美學價值等方面奠定了小品體散文在韓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任曉麗
----------------------------
任曉麗,大連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曾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名師,多次被聘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成果通訊鑒定專家。先后在國內(nèi)外學術(shù)期刊上發(fā)表論文多篇,出版專著、譯著、教材多部,本選題獲批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真實、真情、今時的文學——李鈺文學思想與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獲第六屆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大連市第十六屆社會科學進步獎一等獎。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明清小品文的興起及其文學特征 6
第一節(jié) 小品文的概念 7
第二節(jié) 明清小品文興起的社會文化背景 8
第三節(jié) 明清小品文的文學特征 18
第三章 朝鮮朝后期明清小品文的流布 23
第一節(jié) 朝鮮朝后期的社會文化背景 24
第二節(jié) 明清小品文的涌入 29
第三節(jié) 朝鮮正祖的“文體反正” 36
第四章 朝鮮朝后期文人對明清小品文的接受與創(chuàng)作 43
第一節(jié) 朝鮮朝后期文人對明清小品文的認知與閱讀 45
第二節(jié) 朝鮮朝后期文人對明清小品文理解的深化及批評實踐 126
第三節(jié) 朝鮮朝后期文人對明清小品文的積極接受 172
第五章 朝鮮朝后期小品文的文體特征 239
第一節(jié) 朝鮮朝后期盛行的文體 240
第二節(jié) 朝鮮朝后期小品文的文體特征 243
第六章 朝鮮朝后期小品文的生態(tài)思想及美學意蘊 273
第一節(jié) 簡短卻具敘事性的形式之美 274
第二節(jié) 靜雅奇趣濃烈抒情的內(nèi)容之美 277
第三節(jié) 強調(diào)人格平等的人本思想 284
第四節(jié) 物我一體、人物性同的生態(tài)觀 287
第七章 朝鮮朝后期小品文的文學史意義 292
第八章 結(jié)語 305
參考文獻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