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物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日益成熟,生物識別正被廣泛應用于公共管理、工業(yè)生產和商業(yè)服務等領域。為規(guī)范和引導生物識別技術科學發(fā)展,展現科技向善的力量,各國政府紛紛出臺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加以規(guī)制。全書由五個部分組成:1.引言;2.生物識別技術應用;3.生物識別信息特征;4.生物識別技術風險;5.生物識別社會風險;6.生物識別倫理風險;7.生物識別法律風險;8.構建生物識別信息二元保護機制;9.構建生物識別信息傳播法律規(guī)制體系。
林 凌,男,南京大學畢業(yè),博士。先后擔任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教授、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傳播學、傳播法律法規(guī)。中國軍事寫作學會副會長,媒介法規(guī)與倫理學會常務理事。出版學術著作《網絡輿論引導論》(解放軍出版社)、《網絡輿論引導法律規(guī)制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新聞侵權導論》(北京大出版社)、《審美的眼光》(解放軍出版社)等12部;主持完成“網絡輿論引導規(guī)律研究”“互聯網信息傳播及其治理研究”“新媒體時代法治宣傳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等國家課題、上海市課題、軍隊課題、國家重大課題子課題、教育部重大課題子課題和上海市教委課題9項(含委托課題);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人民日報》(理論版)《新聞大學》《學!贰懂敶鷤鞑ァ返葘W術期刊發(fā)表論文80多篇。獨立或主持完成的學術成果先后獲得上海市十一屆、十二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二等獎、全軍優(yōu)秀寫作成果著作一等獎、論文一等獎、第六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科研論文優(yōu)秀獎。
目錄
引言
第一節(jié) 生物識別信息概述
第二節(jié) 生物識別信息屬性:敏感個人信息
第三節(jié) 生物識別信息傳播風險
第四節(jié) 生物識別信息保護法律框架
第一章 生物識別技術應用
第一節(jié) 生物識別原理
第二節(jié) 生物識別應用
第三節(jié) 新生代生物識別
第二章 生物識別信息特征
第一節(jié) 生物識別信息生物特征
第二節(jié) 生物識別信息技術特征
第三節(jié) 生物識別信息傳播特征
第三章 生物識別技術風險
第一節(jié) 生物識別誤差引發(fā)“錯識別”風險
第二節(jié) 生物識別目標設定引發(fā)“漏識別”風險
第三節(jié) 生物識別深度挖掘引發(fā)“偽識別”風險
第四章 生物識別社會風險
第一節(jié) 生物識別引發(fā)信任危機
第二節(jié) 基于生物特征的群體監(jiān)控侵蝕個人自由
第五章 生物識別倫理風險
第一節(jié) 生物識別應用加劇弱勢群體被歧視風險
第二節(jié) 生物識別算法黑箱加劇社會不平等
第三節(jié) 生物識別信息有害使用引發(fā)隱私風險
第六章 生物識別法律風險
第一節(jié) 突破“告知同意規(guī)則”使生物識別信息自決權受到損害
第二節(jié) 突破“目的限制規(guī)則”使個人知情權受到損害
第三節(jié) 不合理使用生物識別信息易侵犯人格權益和財產權益
第七章 構建生物識別信息二元保護機制
第一節(jié) 生物識別信息政府使用和商業(yè)使用的二元規(guī)制模式
第二節(jié) 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人格權和財產權二元保護規(guī)制
第三節(jié) 生物識別信息數據個人所有權與處理者用益權的二元規(guī)則
第八章 構建生物識別信息傳播法律規(guī)制體系
第一節(jié) 規(guī)制理念:“場景-目的”原則與“新治理”比例原則
第二節(jié) 規(guī)制對象:公權力機構、信息處理者、信息主體
第三節(jié) 規(guī)制路徑:技術審查、平臺審查、內容審查、司法救濟
第四節(jié) 規(guī)制機制:侵權處罰與問責機制、風險分擔機制、多渠道維權機制
后記